教师说课稿(优秀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众鼎号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教师说课稿》,如果能帮助到您,众鼎号将不胜荣幸。
教师说课稿 篇一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位置与运动》单元中第4课时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初步了解运动的形式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运动的状态。在学生学会如何用参照物确定被研究物体的位置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帮助学生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学会利用相对运动的道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现象。
学情分析
通过前3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理解参照物,学会用参照物确定被研究物体的位置,所以本节课内容学生应该比较容易理解。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2、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法学法:我将教学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教学环节中会有具体的体现。
设计理念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所以,本节课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激起认知矛盾,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通过"荡秋千"活动,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最后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并能对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现象。
依据这一思路,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环节: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就提出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坐过汽车吧?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里观赏车外的景物,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注意力马上被调动起来,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这时我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运动着的世界之《动与静》,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他们积极投入到思考解决问题中去。)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用课件出示"荡秋千"活动 ,此时我会借助课件提出问题:"小明和小立同时坐在一个秋千上荡秋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动脑筋想一想,秋千上的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如果你是小立,会感觉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如果你是旁观者小方,会感觉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答案就会不同,我会抓住这一点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为参照物来判断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当然,必要时我也会做适当的补充,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分别从秋千上的同学、地面上的同学的角度去观察小明的运动情况。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作出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变化,就是运动的;没变化就是静止的,动与静是相对的。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中,我不只是让学生知道最后的结论,而是想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总结提升,最终获得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真正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适时对他们做一下引导,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呢?所以接下来我安排的是: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这时我播放多媒体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以及在湖中划船的运动情况,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参照物不同结果也不同,。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通过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问题,使学生的理论认识得到提升,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四、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进一步明确如何去正确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进一步提升对物体运动的认识,更好地去解决实际问题。)五、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认真观察电扇各部件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这是从课内向课外的一个延伸,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他们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提高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最后本节课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音乐声中结束。
(设计意图:借助一首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歌曲既渗透静与动的相对性,又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一节课,使学生能回味无穷。课虽至,意犹在。)板书设计动与静
有变化———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 相对的没变化———静止(设计意图: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板书时,我力争做到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板书,对探究的结论一目了然,)那么以上就是我设想的<。<动与静》的教学思路,我想在讲授时,加上教师的灵活调控,一定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教师说课稿 篇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美丽的彩虹》,本次活动选自幼儿园多元能力实践课程大班下册科学领域,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活动目标、活动的重点与难点、活动准备、教学与学法、活动过程六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先说一下我的设计思路,正如《纲要》中所要求的,选取事物要贴近幼儿生活,就拿"彩虹"这一自然现象来说吧,它常常出现在夏天雷雨后,云层中的水珠大量聚集时,经过阳光的折射,就会在天空中出现美丽的彩虹。但往往孩子们还未仔细欣赏时,它转瞬即逝,犹如昙花一现,让人难以捉摸。根据以上情况便生成了《美丽的彩虹》这次活动。
接下来我对幼儿现状进行分析:大班的孩子探索欲望强,能够相互合作也有竞争意识,而且喜欢动手,敢于尝试。在生活中感觉自己很棒,信息十足。《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我设计了此次科学活动《美丽的彩虹》。
二、说活动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引和导向作用。依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生活经验,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彩虹,了解它有七种顺序排列的色光。
2、能力目标:尝试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产生对自然界奇妙现象的兴趣。
3、情感目标: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动,达成以上活动目标,我制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彩虹,了解它有七种顺序排列的色光。
教学难点是:尝试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产生对自然界奇妙现象的兴趣。
四、活动准备
为了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中、游戏中,我做了以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选择晴天开展活动2、物质准备:课件一份,镜子人手一份,盆中装满水,圆珠笔,色拉油,白纸,三棱镜,放大镜,泡泡等。
五、教学与学法《纲要》提出:
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大胆尝试,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提问法:教师有意识地提出幼儿所关注的、感兴趣的、有益于发现某种关系的问题为幼儿指引了探索的方向,减少了探索的盲目性。
2、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操作活动,是幼儿获得并理解知识的最好的方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
2、尝试探究法。在活动中,幼儿通过不断地尝试失败,最终在探索中获得成功。使孩子们懂得真理存在于客观事实之中,并体验探索的乐趣。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六、活动过程
为了达到以上活动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的过程:
猜谜语,激发幼儿探究欲望--认识彩虹,了解它有七种顺序排列的色光。--学习动手制造"彩虹"--交流总结--延伸活动。 我是让孩子们在操作探索中亲身体验,认识彩虹,了解它有七种顺序排列的色光,克服重点和难点。具体过程如下: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会以猜谜语的方式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入活动中。(弯弯一座桥,挂在半天腰,七色排的巧,一会不见了。请你猜猜我是谁?引导幼儿根据经验猜出谜底--彩虹。)第二个环节是认识彩虹,了解它有七种顺序排列的色光。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以下三个小环节来实施:
1、幼儿自由玩镜子。幼儿在玩中和同伴说说从水中的镜子中找到了什么?
2、引导幼儿在水中把镜子对着太阳照射。
3、说说自己的发现。数一数有几种颜色?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我开始的直接提问是让孩子们拿着镜子在水中自由玩耍,讨论自己的发现,幼儿讨论的问题肯定不充分,之后我用语言提示他们"在水中把镜子对着太阳照一照",这样有目的的引导,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彩虹"这一奇妙的自然现象:镜子中能反射出七彩的颜色。
第三个环节是学习动手制造"彩虹"。
经过前一环节的介绍,幼儿对"彩虹"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这么漂亮的彩虹一会就没有了,怎么办呢?"我直接把问题抛给幼儿,让他们想办法解决,孩子们肯定会说:"我们可以自己做一条'彩虹'呀?那怎么制造'彩虹'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寻找材料,如:泡泡、放大镜、三棱镜、圆珠笔、白纸……幼儿自由地尝试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教师用问题设置的方法边观察幼儿操作,边及时地提出问题进行引导,幼儿在尝试操作过程中交流、合作。本环节是运用了尝试法和操作法,也是活动的难点之处。
教师说课稿 篇三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___________ 。
首先,我对教材及课题内容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编写说明:交代教材适用的专业年级,分析教材在专业能力或核心能力的地位和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包括专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八个职业核心能力中涉及到的能力]
(3)思想目标*:[*注:思想目标在政治、德育、语文、写作等人文类课程必须写,其他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类课程视需编写]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编写说明:列举出重点和难点内容,并说明各难点和重点确定的依据。]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
[编写说明:基于内容特点,计划选用哪些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编写说明:列出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可用传统教学法和行动导向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编写说明:从学生心理学、知识技能基础、动机和兴趣上分析学习特点,说出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必要时列出引导文、工作页或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程序
1、课堂结构:
[编写说明:一般理论课:可从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内容,总结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环节进行建构。实验课:任务,原理,示范,分组实验、填写报告等环节进行建构。实训课:可从讲解要领、示范动作、强化训练、变化应用、填写实训报告等环节进行建构。也可用职业活动导向的理念从学生的咨询、计划、实施、展示、评价及教师在这过程中对应活动进行说明。]
2、教学过程简要说明:
[编写说明:对具体教学环节教学实施过程的各环节分步说明,主要说明在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学内容如何实现传授理解和巩固的。也可用职业活动导向的理念从学生的咨询、计划、实施、展示、评价及教师在这过程中对应活动进行说明。
师说说课稿 篇四
一、 说教材
1、 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2、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且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此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质疑激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四、 说教具
我校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故选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先制作好PPT课件,放到网上,上课时调用。
五、 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二)预习指导:
借助《高中语文词语手册》,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①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三)检测预习,出示练习:
完成教学目标A中关于文学常识以及识记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要求,结合第一自然段,了解故事背景。教师小结,补充。
(四)教学新课:
1、教师范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这是教法一的再落实。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批注有疑问的内容。这一步要对学法A进行指导,是完成教学目标A中熟读课文的主要一步。设计此程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大纲“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理论。
3、组织讨论找出的疑难词句,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一步。教师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对学法B进行初步指导。
4、着重根据“思考练一”,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内容,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二步。这步程序由中等学生来完成,以此带动两头。
(五)教师小结以上内容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内容,归纳要点,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的结果是烛之武说退了秦师没有?对,说退了秦师。那么烛之武在国家危急关头,是否是毛遂自荐,挺身而出,主动地担当起这个重任的?在大军压境,敌我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情势下,烛之武又是采取什么方法使一心想借此扩张自己势力的秦穆公改变态度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三)学习新课:
1、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个性。这步程序是教学目标B的再落实。用教法2中语言激情的方法来感染学生,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2、把本篇中所需要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加以归纳,再次落实教学目标A。引导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这样,既把握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3、 概括课文情节,根据情节要点分析人物形象。这是完成教学目标C的第一步。
4、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a、第一段总共二十五个字,交代了哪几个问题?(明确:当时形势,战争起因,秦、晋驻军方位。)
b、第一段埋下两处伏笔,联系全文,分析其内容与作用
c. 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1) 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 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 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 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i. 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ii. 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iii.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iv. 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v.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 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以第三个问题为重点。因为它是课文的难点,要集中突破。
5.总结
⑴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 请学生总结一下烛之武的形象。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⑵《左传》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请学生体会(讨论,提问)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⑶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 军 师 子 是 鄙 远 陪 赐 朝夕 版 唯 一词多义:若 说 辞 鄙 微 之 词组: 以为 “所”字词组 句式: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省略句
6.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三
(3)研究性阅读《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是怎样得到樊於期首级的。
7.板书见课件
教师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本单元以“舟船”为主题组合单元,从船上发生的故事、比喻的船、船周围的风景,以及折纸船、航天飞船等方面选编课文,并通过语文天地中的“畅所欲言”,把对船的认识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日积月累”的练习,引导学生积累词汇、成语和古诗。“初显身手”中起名字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用最简练形象贴切的语言,概括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笔下生花”指导学生写简单的作文。
《沙漠之舟》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课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适应沙漠生活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穿越沙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次(第一自然段):讲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第一句是总起句,交待了骆驼生活的环境是沙漠。接着结合骆驼的身体特点,从身高、脖子长——望得远,嗅觉灵敏——找水源,避旋风,鼻孔会闭——挡风沙,腿上有胼胝——不怕烫,脚掌宽厚、脚趾分开——不会下陷,背上有驼峰——储存养料,六方面讲述了它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课文在介绍骆驼适应环境的独特身体特点的过程中,也展示出沙漠广阔无垠、干旱炎热、缺少水草、风大沙烫、沙地松软的特点。
第二层次(第二至四自然段):介绍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三个自然段从骆驼能给人们带路、指引方向,预报大风和能驮东西,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这三方面介绍骆驼在沙漠中的重要作用。也正因为这三方面人们才会把它看作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称它为“沙漠之舟”。
课文的两部分内容上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骆驼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所在沙漠环境中畅通无阻,才能给人引路,预报大风,驮运物品,才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沙漠之舟”。
二、说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2、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3、能将课后资料进行修改,插入课文相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说学情和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为: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难点为:理解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四、说教法
本课教学采用“问题探究”的教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懂课文,获得知识。凡是学生能读懂的,都让学生自己去读。每一次读,教师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理解。着重对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有限的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说教学设计
本文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围绕问题:为什么把骆驼称作“沙漠之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课文;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的生字及合理修改选择资料,补充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所学到的方法,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练笔。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教师开课时先板书“舟”字,然后提问学生“舟”什么意思?船是在哪里航行的?紧接着出示沙漠的图片,板书:沙漠,问学生沙漠里有船吗?板书:之,指着板书问学生:沙漠之舟指的是什么?当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沙漠之舟指的是骆驼时,教师可以接着说为什么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很自然的过渡到学习课文这一环节。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学生有了兴趣,读课文时的热情就会高涨,教师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字词和问题,全班一起解决。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通过两个问题: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方便下面的学习。
学习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边看图边问学生:骆驼生活在哪里?你看到过沙漠吗?沙漠是什么样的?(学生可能回答:沙漠一望无际,气候干燥,很少下雨,缺水,气温变化大,时常刮大风,卷起黄沙,沙漠地带植物稀少,动物也不多)
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呢?请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骆驼身体各部分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跟骆驼在沙漠里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把相关的词句划出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在学生自己读懂的基础上,教师运用板书,有条理地列出骆驼的生理特点及作用,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认识。
教师板书:身高、脖子长——望得远。
嗅觉灵敏——找水源,避旋风。
鼻孔会闭——挡风沙。
腿上有胼胝——不怕烫。
脚掌宽厚、脚趾分开——不会下陷。
背上有驼峰——储存养料。
在提到旋风的时候,可以向学生质疑:旋风是什么样的?指名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后,说一说。在讲到驼峰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骆驼是怎样利用驼峰储存养料维持生命的?(这里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补充课文内容里没有的知识。骆驼可以一连几个星期不吃不喝,可是到了有水草的地方,它能用十分钟的时间一口气喝完七十九公升水,相当于好几桶呢。)
学完这部分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观察一下:骆驼身上的这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经观察后学生不难发现,这部分是按从上到下,从头到脚的顺序介绍的。
教师可以接着总结:观察这一段除了第一句外,其他的这些句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前半句介绍特点,后半句说明作用。讲清这一点,既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那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总结出这样写的好处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让学生总结出写作方法,便于学生写作时能灵活运用。
学习第二部分(第二至四自然段):
人们是怎样利用骆驼的这些特点来为人类服务的呢?根据要求,自学课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
1、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给人们带路?(骆驼身体高,能望远,人们利用它来为旅行的人带路)
2、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预报天气?(骆驼嗅觉灵敏,人们可以用它来预报气象)
3、骆驼为什么能驮很多东西?为什么能在沙漠里作长途旅行?(骆驼有宽厚的脚掌,腿上有胼胝,背上有驼峰,人们可以利用它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启发学生把骆驼的特殊本领和第一自然段骆驼的生理特点、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从整体上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指导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默读全文,想一想:沙漠和大海有什么类似的地方?人们为什么把骆驼比作沙漠之舟?学生对科学知识文章缺乏有关知识,在教学中,适当作些必要的补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巩固获得的知识。设计此问题就是要具体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为什么骆驼是沙漠之舟。
(沙漠和大海类似的地方:大海和沙漠都是“宽广无边”茫茫一片;大海波涛起伏,沙漠里“到处是高高低低的沙丘”;海上的风浪很大,沙漠里的大风“很可怕”,经常“卷着沙粒飞滚”。骆驼和船类似的地方:船是海上重要的交通工具,骆驼是沙漠里的重要交通工具。)
小结:这篇课文简要地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特殊的本领,说明它适于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让学生知道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骆驼身体各部分的特点和作用。是按从上到下、从头到脚的顺序介绍的。第二部分写骆驼的用处和它与人们的关系。由于作者对骆驼很熟悉,所以能抓住骆驼的特点,写得生动具体。又由于作者观察仔细,而且有顺序,所以文章写得有条有理。
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的生字。特别是“趾、脂、胝”音形义比较着来记,注意“嗅”字不要丢了大上的点。另外要引导学生做课后的第二题,合理修改选择资料,补充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所学到的方法,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练笔。
(五)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练笔。
教师说课稿 篇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是x号,我说课的题目是《乒乓变奏曲》。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乒乓变奏曲》是人音版四年级上册一节欣赏课。这是一首钢琴曲,主题音乐取材于《小小球儿闪银光》,旋律活泼欢快,表现了打乒乓球时的快乐的场景和熟练的球技。表达了孩子们对体育运动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制定的目标既体现科学性也有针对性,具体内容如下:
说教学目标:
1、音乐教学是以审美为主,因此情感目标是处于音乐教学第一位的核心目标。本节课通过歌曲的多次聆听,学生能够感受打乒乓的场景和激情,激发孩子对乒乓球的喜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音乐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由音乐本身的表现型、实践性、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所决定的,本课学生通过问题驱动,深入探究,能够理性理解“变奏”和“变奏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并学唱部分主题,初步掌握几种变奏的方法。
依据新课改教学要求,我制订了如下重难点:
说重点:学生能够感知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音区等方面的变化。
说完重点,接下来说难点。
说难点:了解每一个主题变化所展现的场景。
二、说学情
新课改中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因此了解学生的情况对课堂教学有很大帮助。
四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儿童期向青少年期过度的阶段,他们的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兴趣更加广泛。只是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兴趣持续的时间短。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流程的`连贯性,适当变换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对音乐兴趣,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为了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我采用如下教法:
三、说教法
音乐课的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体验能力。在教学中我将以示范法为主,通过多次聆听,学生可以模唱旋律,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绪。通过用多媒体制作的图象动静结合,神形具备,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感官来体验音乐的美。
课堂教学是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应特别注重学生学法的渗透。
四、说学法
对于学生,本课我将以听为本,重情感、美感,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由充分发挥。通过自己领悟去自主学习,老师起到引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和教材知识的桥梁,教学过程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全面反映。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提起学生的注意力,导入环节非常重要。
(一)导入
我范唱《哦,十分钟》,学生刚学过的曲子,会立马跟着唱,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接着提出问题:你们下课的会做哪些体育运动?从而导入课题《乒乓变奏曲》。
(二)感受歌曲
首先,初听歌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全面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边听边思考问题:
作品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为了更好的表达情感,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来表现呢?
学声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去聆听,感受和思考,以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听完以后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及时反馈和总结。
其次、复听歌曲,感受作品的节奏及旋律特点
再次聆听乐曲,并引导学生伸出右手画旋律线,再次体会歌曲,加深理解,并了解乐曲节奏和旋律特点。这一环节通过反复听,学生不仅对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更好的体会音乐的风格,为后面的欣赏做基础。
然后、我会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让学了解乒乓和有关的运动员。加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再次聆听,看看哪一个旋律和白班上的图片可以对应起来。并用手去模仿这个动作。通过直观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拓展音乐文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最后、学唱主题,我会为学生范唱主题旋律,学生熟悉以后,再用多媒体播放主题,引导学生跟随着音频自学主题旋律。由于前面听了很多遍,学生已经对旋律很熟悉了,完全有能力自主学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音乐实践
我来做引导,根据课后第二个练习题的节奏,引导学生针对旋律进行简单的变奏练习,结合演唱和表演,吹奏竖笛,排练一个趣味性的《乒乓小品》。学生通过表演活动,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和吸收,提高创造性意识和学习信心。
(四)课程小结
音乐应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学生周围,因此访谈式结课,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后,课下我要求学生去生活中搜集有关乒乓球的知识。课程在歌声中收尾。
教师说课稿 篇七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统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以趣味练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学法指导,掌握技术、提高能力,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是篮球基本技术之一,之前学生已经对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有所了解,本次课主要是针对提高学生的投篮命中率,把握好投篮过程中的最后用力是关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力量,协调等身体素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在今后比赛过程中很好把握技术动作打下基础,能够培养学生的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学情分析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学生作为课程学习的主体,他们学习的经验是一种课程资源,高中学生已经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在练习方法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自练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练中已经具有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合作、自控能力。而在生理上,学生的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日趋完善,与初中相比,骨骼变粗,肌肉增强,心脏容积,肺活量,最大吸氧量的绝对值都有所增大。
四、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的理解,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说出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动作要领,提高投篮命中率,动作姿势规范标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练习,小组合作,发展学生力量、协调性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动体验,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到我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
基本手型、用力顺序和出手角度。
【难点】
投篮时提肘拨球动作以及上下肢的协调配合。
六、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在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教法:讲解示范法、纠正错误法、观察评价法、游戏法
学法:探究法、观察法、分组练习法
七、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开始部分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然后我会进行复提问导入:在我们投篮过程中影响投篮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学生会纷纷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发言,包括持球的手法,瞄篮点,抛物线的弧度等,本节课学习就是提高学生的投篮命中率进行学习。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快速进入到上课的状态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检查学生服装有助于保证学生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活动和学习。
(二)准备部分
在让学生正式学习内容之前我首先进行动作示范,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动作表象,在示范过程中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我所做的动作,并且提出问题:“在投篮过程中最后三步步伐是怎样的,出手时的手型又是怎样的,球是如何旋转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观察。
(三)基本部分
在让学生正式学习内容之前我首先进行动作示范,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动作表象,在示范过程中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我所做的动作,并且提出问题:“在投篮过程中最后三步步伐是怎样的,出手时的手型又是怎样的,球是如何旋转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观察。
接下来我将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方式让同学们逐步掌握动作要领
(1)原地徒手模仿练习,在练习中体会提肘压腕。
(2)有球练习,原地向上投篮体会动作要领,重点体会拨指压腕的动作。在练习过程中放慢速度,动作规范。
(3)罚球线投篮练习,体会全身协调发力的过程,增强身体的协调能力。
(4)变换不同的角度投篮点。在投篮过程中逐步增加防守,增强投篮时机的把控。
(5)检验—优生展示
教师随机选择在练习过程中表现比较好的学生代表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自己进行对比,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进行纠正。
(6)教学比赛—定点投篮比准得分
学生分成四组,每组一个半场,每个半场摆放五个定点位置,每组学生依次在每个定点投篮比准得分练习,每个定点摆放3个球比赛谁投进的最多。
通过这样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行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要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小组学习,让同学们体会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四)结束部分
在一节课学习的尾声,让同学们充分放松是很有必要的,为了缓解学生的身体疲劳,同时也让学生精神逐步放松,我将播放一段轻松舒缓的音乐,在音乐声中带领同学们做拉伸放松的活动方式。在活动结束后,我让学生围城一个圈,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同时伴随着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进行口头评价。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安排学生回收器材。
八、预计负荷
练习密度:30%~35%;平均心率:120~130次/分;运动强度:中等偏上。
九、场地器材
篮球30个、标志物12个、录音机1台、磁带2盒、篮球场。
教师说课稿 篇八
提到讲稿,人人皆知。领导作报告要写讲稿,教师上课要写讲稿。领导作报告可以照稿宣读,教师上课就不能照稿宣读。讲稿,有的教师也叫备课笔记。讲稿侧重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撰写,它属于教师备课工作的文字结果之一,是个人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文件。讲稿一般以课程教学大纲为准则写出授课计划,然后根据授课计划,按章、节顺序根据教学对象、教学时数、经过适当梳理书写而成。当然,讲稿在教学内容的取舍、讲法、编排顺序上也不一定完全拘泥于原教材的格局;也就是说,教材上的内容不是必须纳入讲稿,而教材以外的内容也不是不能纳入讲稿。另外,当原教材存在某些缺陷时,还应作必要的纠正,记录在讲稿上,适时告诉学生。可见,讲稿是经过教师本人多方学习、深刻理解教材之后写出的,文字较多。
教案按字面可理解为授课的方案,即所谓的教学设计。教案侧重于教学方法、教学安排、教学效果上的设想于构思。每次课的教案参考格式如下:
1、章节题目;
2、授课方式,指讲新课、复习课、习题课、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等;
3、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4、本次课的重点难点;
5、本次课的教学进程;
6、主要教学方法与辅助手段的运用,指板书、多媒体、绘图、教具、录像、简单实验等、
7、主要专业外语词汇;
8、教学参考书;
9、小结、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0、课后分析。
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是教案的关键,因为在这一部分,要写出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时间分配,还要写出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尤其对如何突出重点,分解难点,都应有一定的说明和交待;另外,对板书布置、例子选择、教具展示,以及如何启发引导、互动及必要的讨论等等,都要作出考虑。
讲稿和教案,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一定的教学内容,必须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既要有讲稿,又要有教案。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老师可以把讲稿印发给学生,这时的讲稿又称讲义,多次修改用过的讲义可形成出版的教材。
讲稿与教案的主要区别在于:讲稿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的阐述,它所承载的是知识信息;而教案是依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学设施等等,以课题为单位对教学进程进行的设计组织,它所承载的是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信息;教案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必须是科学性与思想性兼备的讲稿(讲义),讲稿(讲义)与教案,二者的形成,在程序上,总是讲稿(讲义)形成在先,教案形成在后;在表现形式上,教案篇幅较短,讲稿(讲义)则篇幅较长。
在高校的教学中,在有教材的情况下,有些老师采取讲稿与教案二者合一的办法。他们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写出的教学笔记,即包含讲稿的内容也包含教案的内容。在写教案中的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时,将本次课的内容全部楺合在教学进程之中。在教学进程各个环节中,即有具体教学内容(即讲稿的内容)及时间顺序安排,又有教学方法的陈述。这里的教法是针对具体内容而言的,比如说哪些地方用什么教具,哪些地方用多媒体,哪些地方启发引导,哪些地方采取讨论式,这些都是非常具体明确,一目了言的。因此,就不用再写讲稿,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复。这样写出的教学笔记可以称作教案,也可称作讲稿。
也有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材、授课对象只写讲稿,讲稿中按授课程序详细写了授课内容,其中重点、难点的解决已经考虑在其中,另外也包含了教案中的章节题目、授课方式、小结、思考题、作业题等,至于教学方法等其它内容只是在讲稿中有标记,在备课时记在脑中。在中小学,教师注重教案的编写,注重启发引导、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教材就是他们的讲稿。究竟用那种写法,看个人的习惯而定,我个人倾向讲稿与教案合一的写法,因为这种写法省时省力、一目了然、用起来方便,就把它称之为教案(讲稿)。但不管用哪种写法,都要达到一个目标,那就是良好的课堂效果,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
教师说课稿 篇九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本课的设计中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的课程基本理念。
二、教材分析
认真解读,吃透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前提,我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为五年级三室内课——运动损伤、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与简易处理方法,对于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尤为重要,通过学习可以知道一些预防知识和创伤发生后的处理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创伤给我们带来身心的伤害,为后续学习危险源奠定重要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是水平三的学生,其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在观察时往往也只注意事物较突出的特征,缺乏顺序性。在此之前对生活中的伤害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不知道这些伤害如何归纳以及处理,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弥补这一块知识的匮乏。
四、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技能】
知道运动损伤和意外的预防措施,学会轻度损伤的自我处理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集体讨论,提高探究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预防意外伤害的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到我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
运动损伤、意外的预防方法。
【难点】
擦伤、肌肉拉伤、挫伤、扭伤和骨折的处理方法。
六、教学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注重方法,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对本课的重难点有所突破我才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大家知道桑兰吗?桑兰是我国著名体操运动员,但是1998年,她在纽约友好运动会跳马比赛热前热身时摔伤,造成高位截瘫。我们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难免会遇到一些伤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运动损伤、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与简易处理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运动员事迹导入,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新课讲授
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共鸣我设置了以下几个活动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活动一:运动损伤的症状
教师提问,在平时的体育活动中,我们会遇到哪些较轻的损伤呢?(学生自由回答生活中经历或者看到的一些轻度损伤的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的一些事例,将学生说的一些损伤情况分别归类于擦伤、肌肉拉伤、挫伤、扭伤和骨折等,并结合学生的介绍,依据教学内容,讲解擦伤、肌肉拉伤、挫伤、扭伤和骨折等轻度损伤的主要症状。
设计意图:这样的讲解方式避免教师枯燥的讲解和学生的简单重复,这样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主导性,又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活动二:轻度损伤的处理方法
教师出示教材中的图片,讲解几种轻度损伤的处理方法。引导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类型的轻度损伤,讨论如何进行及时的处理。之后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各组推选一人代表本组发言,介绍处理方法,组内其他同学现场模拟演示处理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演示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处理方法进行指导和纠正,讲解正确的处理方法并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和模拟演示,既使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本领,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言、动手,在活动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活动三:预防运动损伤与意外伤害
教师提问,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出现一些意外伤害?(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介绍学生身边的事实案例,加以分析讨论,如体育课堂上的一些轻度伤害事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生活中造成意外伤害的各种因素,特别是个人的行为因素,比如马虎、做危险动作、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的的各种伤害事故。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能够引导学生思考造成意外伤害的原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在活动中逐渐地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和锻炼习惯,整个的课堂活动也避免了课堂的单调性,符合该学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到了因材施教。
(三)巩固提高
为了达到巩固以及学以致用的目的我设置了以下判断题:
1、擦伤时,如擦伤部位较浅,只需涂碘伏等消毒剂即可。(√)
2、扭伤后,扭伤部位应即刻热敷,按摩消肿。(×)
(四)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收获:学习了运动损伤以及处理方法,知道了安全防范的重要性。
2、课后作业:“我是家庭小医生”,课后回家与家人交流,购买“家庭救急包”,与父母一起了解急救包中物品的使用方法以及用途。
设计意图:知识的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的,因此我在课堂结尾会及时和学生共同总结今天的收获,而在作业布置环节我会让学生完成“我是家庭小医生”,课后回家与家人交流,购买“家庭救急包”,与父完成课后母一起了解急救包中物品的使用方法以及用途。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总结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通过鼓励性的话语评价学生更加体现了新课改的评价观,全方位的评价学位,以及教师生,而作业的布置不局限于书本作业,体现了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新颖的作业形式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以及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八、板书设计
轻度损伤的自我处理
一、损伤表现:
拉伤、扭伤、骨折等
二、处理方法:
三、如何预防:
九、课后反思
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9篇《教师说课稿》,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