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8篇《六年级语文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2、能结合重点词句,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1、故事引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一个夏天的晚上,有一家人坐在院子的大树下边乘凉边谈话,忽然谈到房子的风水问题,大儿子说:“哎呀,我们这个房子结构太不好了,四面都是高墙,中间一棵树,树就是木,这加起来不就是困难的困吗?难怪我找工作呀、做生意呀处处碰壁,不行,明天我要把这棵树砍掉,不能让咱们天天生活在困难之中。”家人一听,觉得有理,就都同意了。第二天,他们就把这棵树给砍掉了,个个都很高兴,以为从此就可以摆脱困境,这家的老二看着院中砍掉的大树,越看越别扭,想了一会儿,忽然大声说道:“哎呀,不好,这下更糟了。”
我想问问大家,怎么更遭了呢?(板书:囚)原来是困难的困,遇到困难还可以克服,可现在变成囚。“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会意字,就像一个人被关在四面密封的高墙之中,目之所及都是那狭窄的四角的天空。
2、如果为“囚”组一个词,你会想到哪个词?(囚车、囚犯、囚禁、囚笼、囚徒、囚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叫(囚蚁),齐读课题。从题目中我们知道本文一定和什么有关?大家还想知道什么?(为什么囚蚁?怎样囚蚁的?囚蚁的结果如何?)板书:原因 经过结果
3、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家赵丽宏纯真的童年时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打开书69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文中的这些词你会读吗?
出示:饲养 宁可 惊惶不安 饼干屑 窸窸窣窣 威风凛凛
2、谁来说说“我”和妹妹为什么想养蚂蚁?
出示:童年时认为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而且可以从小养大。
3、兄妹俩几次养蚂蚁?每次养蚂蚁的结果如何?
4、根据刚才的回答,完成这样一个练习,
出示:“我”和妹妹想养蚂蚁是因为( )第一次( ),结果( )。第二次( ),结果( )。
5、哪几自然段是写兄妹俩第一次囚蚁?第二次呢?
6、不知不觉,我们已经理清了课文的条理,弄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兄妹俩的第一次囚蚁。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第一次囚蚁。
1、默读2、3、4自然段,我们是怎样养蚂蚁的?边读边勾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出示:找一个有盖子的玻璃药瓶,然后将蚂蚁捉到瓶子里,我们一共捉了15只蚂蚁,再旋紧瓶盖。
大家都来读读这句话,哪个词让你强烈的感受到这是在“囚”蚁?(点红旋紧瓶盖)
“旋紧瓶盖”,这个看似普通的小动作,对15只蚂蚁意味着什么?
2、除了这个词,还有一个词也让我们为蚂蚁感到担心,谁找到了?(点红药瓶)
师述:这15只蚂蚁被关在充满药味的瓶子里,它们时时刻刻闻着的都是这种刺鼻的药味,走到哪里闻到的都是这令人窒息的药味,它们多么想呼吸一下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可是却出不去,时间长了这些小生命受得了吗?
3、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蚂蚁受不了?(指名说)
出示:我和妹妹兴致勃勃的观察蚂蚁们在瓶子里的动静,只见它们不停地摇动着头顶的两根触须,急急忙忙地在瓶子里上下来回的走动,似乎在寻找什么。
哪些词语触动了你?
引导学生抓住“不停地”、“急急忙忙地”、“上下来回地”,体会蚂蚁的难受和焦急。
相机引导1、你们知道蚂蚁的触须有什么作用吗?它们可能在相互说些什么?
相机引导2、蚂蚁在瓶子里急急忙忙地、上下来回地干什么?
4、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当时难受、焦急的心情。
师述: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药味还是那么浓烈,它们现在不仅仅是难受了,而是十分痛苦。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指名说)
出示:我想它们大概是饿了,便旋开瓶盖投进一些饭粒,可它们却毫无兴趣,依然惊惶不安的在瓶子里奔跑。它们肯定在用它们的语言大声喊叫,可惜我听不见……
5、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蚂蚁的痛苦?
引导学生抓住“惊惶不安”“奔跑”“大声喊叫”体会蚂蚁害怕、恐惧的心情。
相机引导1、什么叫“惊惶不安”?它们为什么“惊惶不安”?
相机引导2、蚂蚁们此时为什么喊叫?在喊叫什么?
6、我们来看看这句话中的三个词与上句话中的三个词有什么联系:刚开始蚂蚁们急急忙忙地在寻找出口,发现找不到,所以现在变得( ),刚开始蚂蚁在药瓶中不舒服很难受,来回地走动,而现在是十分痛苦,所以在( ),刚开始它们用触角传递信息,说着、交流着、询问着,而现在发现生命受到了威胁,所以在( )。
读着这些词,读着这句话,你感受到蚂蚁此时怎么样的心里?
7、指导学生读出蚂蚁惊慌害怕的心情。
师述:可惜蚂蚁的呐喊呼救,蚂蚁的害怕恐惧,对于当时年仅五岁的我来说,听不见也不明白,这是在养蚂蚁吗?这分明是在囚蚁。
(二)学习第二次囚蚁
请大家默读课文5——7自然段,看看第二次兄妹俩又是怎么养蚂蚁的?边勾画句子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1、学生默读5——7自然段。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扎洞眼、剪稻草、放饼干屑、贴着耳朵听
3、从兄妹俩为蚂蚁做的这一件件事中你感受到什么?(指名说)
4、这次,兄妹俩为蚂蚁付出了真心与努力,算不算囚蚁呢?(指名说)
5、谁用一句话告诉我蚂蚁后来的结果?出示句子:不到两天时间,火柴盒里的蚂蚁全都逃得无影无踪。
这句话中的“全都”和“无影无踪”给你怎样的感受?
比较句子:不到两天时间,火柴盒里的蚂蚁逃走了。
6、学到这里,你的脑海中一定产生了一个问号,谁想问?它们为什么不喜欢这种舒适的生活而要逃走呢?
7、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小蚂蚁,你会怎么选择?对你来说,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8、我们来看看蚂蚁们的真实想法。出示: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的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请大家读读这句话。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1、知识教学点:
⑴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社会现实。
⑵小说三要素的复习。
⑶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方法塑造典型人物。
2、能力训练点:
⑴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⑵朗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3、德育渗透点: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使学生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觉地为祖国的腾飞而读书。
4、美育渗透点:透过作者在文中描绘的理想中的故乡的美好图景,教育学生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勤奋读书。
【学法引导】
学生要能很好地读懂本文的思想内容,需要对课文所写人、事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学习课文时,一方面结合作者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另方面深入思考作者把人物二十年前后变化对比着写的意图,从而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对有丰富内涵的语句,应多诵读、多品味,以求有所领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⑴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⑵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2、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3、疑点:作者对孔乙己和杨二嫂的态度相同吗?
4、解决办法:课堂上的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解决“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疑点”可在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点拨、拓展完成。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查找有关背景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及根源。
2、朗读课文精彩片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讨论分析:
⑴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⑵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
⑶作者对文中人物所持的态度。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2、作了解性阅读,理清全文脉。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二、整体感知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许多的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进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视。《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三、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简介背景。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⑴听录音朗读一遍,思考本文的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
⑵学生讨论后,对上三者明确。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⑴指一名同学朗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
“我”渐近故乡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漂泊的艰辛,思乡的深切,返乡的激动。
⑵渐近故乡时,“我”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
明确:景象是“萧索”心情是“悲凉”。
⑶ 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⑷见到故乡冬景图后,“我”的感受怎样?用文中话回答。
明确:“啊!……好得多了。”
⑸怎样理解“啊!……好得多了。”。
明确:写出了现实与记忆中的故乡的反差之大,饱含着对故乡竟然如此的惊异之情。
4、分析第二部分:
⑴ “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文章第31节说“似乎看到了我美丽的故乡了。”记忆中的故乡到底美丽在何处呢?’
提示:景、事、人。
⑵分析景点:
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少年闰土月夜刺猹图)
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
色彩:深蓝、金黄、碧绿。
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充满生气和活力)
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
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⑶分析少年闰土:(事、人)
“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的肖像怎样?(“紫色”“圆”“小”“明晃晃”可见少年闰土健康可爱。)
“我”回义了少年闰土哪几件事情?可见他是个什么样的农村少年?
明确:教“我”雪地捕鸟——活泼多知。
邀“我”看瓜刺猹——朴素,热情勇敢,多知。
告诉“我”贝壳,跳鱼儿——见多识广。
哭着不肯分离,互赠礼物——友谊深厚、纯真。
作者怎样更好地突出闰土说话滔滔不绝的?
明确:用了许多省略号。
⑷ 小结:故乡到底“美丽”在哪里?
明确:美在有许多新鲜景,美在有许多新鲜事,更美在有心里装着无尽希奇事,有着深厚、纯真友谊的童年伙伴。总之,美在儿时的记忆中。
四、总结、扩展
全文按“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活动为线索,记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本节课所学内容,除了初步展示现实故乡的萧条外,多在回忆,突出了记忆中故乡的美。在对比中,写出了反差之大,反映了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现实。
五、布置作业
1、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2、预习下文,思考杨二嫂的及中年闰土的形象特点。
【板书设计】
故乡
鲁迅
回故乡:故乡冬【www.1126888.com】景图:萧索、荒寂心情:悲凉
到家与在故乡:与少年闰土的友谊农村破产
杨二嫂的变化农民生活痛苦
中年闰土的变化。
离故乡:对旧社会不满,寄希望于未来。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闰土,杨二嫂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二十年前少年闰土的形象,本节课我们将见到二十年后的闺土,在对闰土二十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及杨二嫂的变化的分析中,努力探究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及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预习:
⑴二十年前后故乡的景象有哪些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⑵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中,又重点以写谁为主?
2、分析中年闰土:
⑴少年好友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闰士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肖像变化:
“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小毡帽”——“破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问:中年闰土的脸色为什么会变得“灰黄”?“很深的皱纹”和松树皮似的手”说明了什么?
明确: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
问:59节中“终于”一词,体现了闰土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明确:重逢的喜悦——想要叙旧、畅谈——想到自己的现状、凄凉——自卑自贱一终于恭敬地称“我”老爷。
②称呼的变化:
问:“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闰土心目中两人之间的什么变化?
明确:身份、地位的变化。
问:“厚障壁”比喻什么?
明确: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③语言变化:
问:中年闰土的话中也有许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明确:显示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表现了他的迟钝麻木。
④神态变化:
问:神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怕羞”“高兴”天真活泼——“欢喜”“凄凉”“像石像”“像木偶人”。
问:“石像”这个比喻说明闰土的精神状态起了什么变化?
明确:由于饱受生活的折磨,已经变得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
问: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用文中话回答,并理解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确:“多子……木偶人。”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问: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明确:把未来寄托神佛。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说明了他的麻木迟钝。说明了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⑵ 小结: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3、分析杨二嫂形象:
⑴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今日肖像:凸颧骨、薄嘴唇、圆规——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
语言、行动:尖叫,两手搭在髀间、贵人眼高——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
讨东西、造谣,“塞手套”——体现性格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
昔日“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体现性格安分守己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
⑵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一,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杨二嫂的善良、朴实。
作用二,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4、见到故乡的景和人发生如此变化后,“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由下文“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可见“我”对故乡巨变成如今的样子是十分失望的。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闰土是解放前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美德——勤劳、善良、忠厚,但因长期遭受经济的压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个社会折磨得像个木偶人。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读到作者对老一代农民不幸命运的深切关心和同情。杨二嫂是一个城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个既遭受压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从她身上,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她的种种恶习是持否定态度的。
文中,作者着力写两个人的今昔变化,通过对比,深刻地揭示出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并揭示出小说的主题。
【板书设计】
闰土:{少年:健康、活泼、多知、热情
中年:衰老、迟钝、麻木对比农村日益破产
杨二嫂:今:放肆、泼悍、自私对比农民日益贫困
昔:安分守己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破涕为笑、愀然不乐”等词的意思。
2、感受奶妈对作者那深沉的无私的爱,体会作者与奶妈之间那不是母子胜似母子的深情。
3、学会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平时在生活中最疼你最爱你的人是谁?
2、追问理由:为什么这么说?你能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3、导入:有一位作家叫冯亦代,在他刚足月时,母亲就去世了。对于自己的亲生母亲,一点儿也没有印象。可他后来却写了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我的母亲》(板题),这是怎么回事?文章真的是写他的母亲吗?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拿起课文,大声朗读。注意读的时候,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字词:
出示:破涕为笑孑然一身愀然不乐
笑容可掬杳无消息两鬓苍苍
(1)指名读,正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愀然不乐”是指奶妈的脸色变了,变得不高兴了。
(3)什么事儿会让愀然不乐?
(4)齐读词语。
4、交流课文内容:文章写的是我的母亲吗?是写谁的?
三、细读课文
1、奶妈这样一个下人,作者为什么要尊称奶妈为我的母亲?
2、课文的字里行间,哪些地方可以让你感受到奶妈对我的关爱?请再次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词句。
3、学生默读思考。
4、全班交流。
四、品读课文
1、交流学生找的词句。
2、品读重点句子:
(1)出示句子:四季寒暖,衣被饮食,无一不是她亲自料理的。
(2)自由读,说说你的感受。
(3)你是特别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把你的感受有声有色地读出来。
(4)品读“无一不是”:
①“无一不是”是什么意思?
②我所有的事情都她料理的,联系你平时的生活,想象一下什么时候,她亲自为我干什么?
出示句式:时候,她亲自。学生进行
说话训练。
④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可以写多几句。指导学生从“四季寒暖,衣被饮食”发散出去,体会奶妈在各方面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
⑤指导读句子、
(5)品读“亲自”:
①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么多的事情,为什么奶妈非得亲自去料理呢?
②不放心哪!那是因为我是奶妈的最爱,在奶妈心中没有什么比我更重要了!
③指导读好句子、
④刚才每个同学说的都只是一两个细节,如果把它们连起来,就是一首爱的诗篇
⑤指名学生连读刚才写的句子,组成一首诗、师生齐读“四季寒暖,衣被饮食,无一不是她亲自料理的”作为总结句、
(6)总结提升
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奶妈对我的爱?
②交流、
③提升:你觉得奶妈对我的爱是怎样的爱?
④总结: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奶妈都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如此无私,如此博大的爱不是母爱是什么呢?这样的人不是母亲还能是谁呢?作者由衷地在心里呼喊:奶妈,我的母亲!
⑥学到这里,我心里不禁想起了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让我们饱
含神情地来背一背这首诗,把这首诗献给作者的母亲,献给我们的母亲,献给全天下所有的母亲!
五、 小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体会了奶妈对我的深情,那我对奶妈的感情又如何呢?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本册的重点是: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主要材料清单:
1、“微小世界”单元
观察工具: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玻璃片,平面镜片,显微镜。
观察对象:昆虫或昆虫器官(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标本;食盐、味精、矿物晶体;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洋葱、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
其他工具或材料: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或其他纤维。
观察的图片: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
2、“物质的变化”单元
实验材料:火柴、生锈的铁钉和铁片、蜡烛、米饭、淀粉、碘酒、几种常见的食物、小苏打、白醋、铁锈、硫酸铜溶液、涂有油漆的铁制品、小自行车、白糖、柠檬酸、自制电路检测器。
其他工具:滴管、榔头、镊子、玻璃杯、小饮料瓶。
3、“宇宙”单元
模拟实验材料:圆纸片、皮球、玻璃球、兵乓球、打气筒、注射器、沙盘、电筒、蜡烛、纸板、橡皮泥、棉线、铁丝、星空图。
相关资料:有关月球、日食、月食、太阳系、北斗一七星、夏季星座、航天器、人类宇宙历程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4、“环境和我们”单元
观察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纸巾、墨水、有回收标志的塑料瓶、堆肥箱、包装盒。
常用工具:弹簧秤、自制量杯、放大镜、显微镜。
相关资料:有关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回收垃圾、水污染等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三、各单元概述、教学目标和实验清单:
单元概述:
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视野不断开扩的线索编写。学生将经历用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对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激发他们深人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人类为了更好地探索自然界,一直在不断地改进观察工具。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发现了原来不知道的许多秘密。
教学的重点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探究和发现大自然的奇妙,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第1课: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第2—3课: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器官和物体的微细结构,体会用放大镜比用肉眼观察更有利我们对身边世界的了解。
第4课:帮助学生了解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是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
第5—7课: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及细胞,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同时认识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微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征。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提高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难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领会诗歌所赞颂的奋发向上的精神是教学难点。突破的办法就是读,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质疑导入:
1、出示朗费罗名言,带学生欣赏。
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若想射中靶子,就得瞄得高一些:每支射出去的箭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
失败可能是变相的胜利,最低潮就是高潮的开始。
2、板书课题。理解:礼赞。能给“赞”组个词吗?(赞美、赞扬、赞颂……)这些意思“礼赞”都包含,只是更深了一层,是“带着敬意的赞扬”。
3、质疑:看了课题,你们有疑问吗?
(学生提出问题:课题为什么是“人生礼赞”?“人生”为什么要“礼赞”?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礼赞”?)
是啊,怎么样的人生值得礼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学习课文吧。
二、合作交流:
检查预习
(一)检查生字词
1、出示:昭(指生读,齐读。)
左边的“日”像个太阳,在太阳灿烂光芒的照耀下,一切都那么清楚、明白,这就是“昭”的意思,给它组个词吧。(学生说词)打开书,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想想可以用哪个词替代?
2、出示:搁浅、乘风破浪
想像一下,一只小船航行在茫茫的在海上,“搁浅”了,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形?“乘风破浪”呢?
(二)检查读文
指生分节读,要求:正确、流利。其他认真听。
(三)思考讨论:
1、老师范读,学生模仿老师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
2、说说诗歌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3、用一个字概括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学生思考)
4、(板书:闯。)
5、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品读体验:
(一)人为什么要“闯”,静读思考,诗歌的哪些部分给了我们启示?
(诗歌的一、三、四小节阐明了这个问题,以下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而灵活进行。)
A、第一小节的学习。
1、指生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任命运驱使的牛羊”是怎么样的一些人?
3、“战斗中的闯将”是怎么样的一些人?
4、你们觉得自己应该做怎么样的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B、第三、四小节的学习。
1、指生读第三小节,说说理解。板书:高尚
2、口语表达练习:
谁,凭借什么,在时间的沙滩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学生思考练说)
3、这些伟人在成为伟人之前,跟我们一样,一样的身躯,一样的血,一样的肉。他们能活得那么高尚,我们呢?(生:也能像他们一样高尚!)指生感情朗读。
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人生礼赞》教案及教学反思》
4、当我们即将告别人世时,看到时间的沙滩上,伟人的脚印旁,多了一双自己的脚印,会是怎么样的感受?练习读,读出这种美好的感受。
5、“闯”不仅能让自己高尚,还能影响别人,读读第四小节,想想,我们的努力能给哪些人以怎么样的影响?(学生思考回答)板书:积极
6、同学们,如果看到时间的沙滩上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增添了许多的脚印,你们又会有怎么样的感受?
7、指导练习感情朗读。
(二)第二、五小节的学习。
1、现在同学们说:人活在世上要不要“闯”?(要)可怎么“闯”,诗人也给了我们启示,读读剩余两小节,认真思考。
2、指生读第二小节,说说自己的理解。
3、未来真的不用想吗?(生:不)哪些是要想的?
4、过去真的都得忘吗?(生:不)哪些还不能忘?
5、诗人究竟想让我们怎么做?(学生回答)
板书:行动起来乘风破浪
6、指导感情朗读第二小节。
7、指生读第五小节,说说自己的理解。
板书:沉着稳重不断追求理想期望
9、诗人又一次向我们发出了“行动”的号召,我们应该怎样“行动”呢?(学生回答时,回顾板书。)
10、全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甲: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人生的舞台比喻成战场。
学生已:还运用了排比的手法,不要空想未来,不要怀恋过去。。。。。
四、巩固延伸:
1、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对人生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动笔写一写。(学生交流)
2、朗费罗一首《人生礼赞》让同学们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课件出示朗费罗图像)看,这位就是朗费罗,一位老人,霜染须发,深邃的目光中透出刚毅。他用生动、睿智的语言驱散了我们心中的迷雾,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激励我们奋发向上、不断追求。希望同学们都能从此刻振奋起来,做生活中的一名“闯将”。最后,让我们齐声诵读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人生礼赞
行动起来
高尚乘风破浪
闯←————沉着稳重
积极不断追求理想期望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欣赏方法欣赏课文。
2、积累词语,会用刚刚转眼间、最、特别是更是,懂得比喻、拟人,对称等修辞的特点和运用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学会欣赏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准备
分好小组,配乐两段,投影片七张(其中文字片四张),小黑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如果说庐山云雾以其特有的多变、多情、多彩赢得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千古名句,那么,课文(庐山云雾)就宛若一件精美的艺术晶,任我们玩赏、品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半是仙境、一半是人间的庐山,去领略趣味无穷的{庐山云雾)。
出示幻灯片:美丽的庐山云雾
二、初赏课文。
1、师配乐朗读(庐山云雾》(第三自然段),学生闭眼欣赏,体会美感。
2、像这样美的景物、美的文章就值得我们去欣赏。今天,我们将要上一节语文欣赏课。
3、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①词语、句式、段式、节奏
②划、议、读。
三、分赏课文。
(一)师生共同欣赏(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生晶词赏句,用。。。标出好词,用一标出好句,并想一想为什么写得好?
2、师生共同欣赏。
(生漫谈,师整理)
(1)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
a.这句话写出了云雾的什么特点?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b.训练。
把句子补充完整:
庐山云雾______,刚刚______,转眼间______。
春天的天气说变就变,刚刚______,转眼间__________________。
c.指导朗读。
用惊叹的语气读。
(2)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
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a.理解蕴意: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
风起浪涌:想象海上风浪的景色,写出了雾来时的气势。
飘飘悠悠:哪些事物也是飘飘悠悠的? 写出了雾去时的轻、慢。
b.比读,体会节奏
换成: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轻轻地飘呀飘。
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披向了千重山川。
c.指导朗读。
男生读雾来时,雾浓时的句子,女生读雾去时,雾稀时的句子。
小组赛读,站起来读。
3、集体朗读及分读。
4、谈欣赏体会,小结欣赏方法。
读、划→议、读→评、读
过渡:同学们,别留恋多变的云雾,那多情的云雾会更让我们忘情。
(二)学生讨论欣赏(第四自然段)。
1、 分小组按欣赏方法讨论欣赏。
2、指名汇报欣赏过程。
师整理板书:时而时而
一半(隐)一半(留)
出示幻灯片: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庐山云雾
3、评价讨论学习的汇报情况。
指名一组感情朗读。
4、集体朗读。
过渡:同学们把多情的云雾读得多忘情啊!但等待着我们去欣赏的将是更壮观、多彩的云海。
(三)学生独立欣赏(第五自然段)。
1、独立欣赏。
2、老师考查。
(1)先填空,再照样子积累(找或写)几个词语:
①( )峰( )岭 (②) (③)
④( )( )云海 (⑤) (⑥)
(2)填空:
庐山云雾中(⑦)壮观的要算云海。
每当(⑧),只见(⑨)。
特别是(⑩),更是(11)。
(3)用_______划出两个比喻句。
出示幻灯片:像彩练,又如芙蓉
3、指名朗读,师予以配乐。
4、小结独立欣赏情况,总结分赏情况。
欣赏课文不仅从词语、句式、段式;节奏等方面着手,还可看段落连接、开头、结尾、照应等。
四、表现课文。
(一)古人是用诗句、言行来表达对庐山云雾的热爱、赞美之情,今天的我们就大显身手,去用诗赞、歌赞、书赞、舞赞庐山云雾吧!
1、学生发挥特长,表达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
2、学生表现。 (配乐)
(二)总读课文。
同学们,庐山云雾是多变、多情、多彩的,但如果没有课文《庐山云雾),我们又怎能一睹庐山云雾的风采呢?,让我们一起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庐山云雾》。
音乐渐起朗读声渐起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七
《怀念母亲》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交流,你们知道“国宝”指什么吗?(是什么?生:熊猫)对,是我们国家的大熊猫被称为国宝,然而在北京大学曾经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也被称为“国宝”,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生:季羡林)回答得非常正确,正是季羡林老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题目是《怀念母亲》。(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走进季羡林
对于季老先生,相信同学们应该不陌生。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曾经学过关于他的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还有他写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那么,谁能简单地为大家介绍一下季羡林先生呢?
在了解作者这一个环节中,学生都做了预习,手头有有关季羡林的相关资料。在做汇报时,师应引导学生放下手头资料,口头表述自己所知道的季羡林,可以简短,可以只说一点,忌学生照着资料读。
【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8.2~2009.7.11),字希逋(bu,一声),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生的了解: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和文学翻译家】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所了解的季羡林,那么退去我们刚才所听到的那些耀眼的光环,今天他是以一个儿子的身份出现的,我们要品味的是他平凡而真挚的情怀。
3、生字新词
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词,文中的生字词会读了吗?好,那老师就要考一考你们了,同学们来看小黑板。请生读:
真挚朦胧凄凉可见一斑
篇目薄暗弃养频来入梦
沮丧奔丧寝不安席
心潮腾涌思潮起伏终天之恨
小结:多音字有奔;薄
(在讲解多音字的时候要给学生解释清楚,什么时候读什么音)
奔:奔走;急跑;赶忙或赶急事;逃跑--读一声
直向目的地走去;年纪接近--读四声
薄:与厚相对应,薄板、薄纸--读bao,二声
合成词,单薄,浅薄,红颜薄命--读bo,二声
薄荷、薄荷糖--读bo,四声
师:大家读的都非常准确,老师希望大家在读的时候声音可以放开,再响亮一点,好,我们来一起读一遍。
2)形
同学们注意到加点的字了吗?这是本课中的生字,我们在书写这些生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谁能给大家提个醒呢?
小结:斑(班);朦胧(月字旁,指景象、事物模模糊糊,这是一个形声字,用形声字的方法识记汉字,这是一个好方法);篇(下面一横);频(不是少)
师:同学们现在打开语文书,翻到25页生字表部分,就我们刚才说的这几个字,容易写错的,你在生字表旁边的空白的地方一个字写一个,要求清楚吗?好,开始。(写字的时候要注意坐姿,对)
写完的同学抬头,好,我们现在已经会读会写了,那文中的词语的意思你都理解了吗?(小黑板加小三角号标注)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薄暗:昏暗;沮丧:灰心失望;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小结:查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好方法。我们对这些词语的理解都是借助了字典这个工具书来理解的,那么接下来我们还要将这些词语放在文章里联系上下文做一个深入的理解。
这个环节的增加是为了让学生对相关词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课文探究环节的抓重点字词理解字词及情感打基础、做准备。
4、课文探究
1)朗读课文,梳理脉络;
师:请同学们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在这篇课文里,作者提到了几位母亲?并试着理清课文的层次,划分段落。
2)梳理课文脉络,理清层次
师:好了,那老师想问问大家,文章的题目是怀念母亲,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到了几位母亲呢?
生:提到了两位,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他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呢?
生:“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很好,你能告诉大家你从哪找到的吗?
生: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师:生齐读“我对这两位母亲……”,再读:要读得整齐,更要读得有感情。
师: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他的生命中同等重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也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那我们就可以将第一自然段作为第一部分内容。课文接下来又讲了什么?该如何划分呢?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一、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二、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应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三、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四、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研究,季老对他的亲生母亲这种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下面请同学们看学习要求3。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朗读课文的时候记得拿起笔来在书上做适当的批注、勾画,还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要求清楚了吗?好,开始。
师:如果你自学好了,就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了。
师:好了,同学们,可以了吗?谁来说一下。
【生读课文相关语句。体会感情。答题思路:通过什么(关键词)体会到了什么(感情)】
分析:
A“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可见作者多么爱自己的母亲。
B“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恨”,终天之恨。作者当时是什么心理?非常悔恨。他悔恨什么呢?六岁离开,大二弃养,20岁,离开了母亲多少年?十四年,相处时间很短,整整十四年几乎没有见过,当他想见母亲的时候,他的母亲却走了,还没有等到孩子报答恩情母亲就弃养了。他悔,悔自己为什么要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他恨,恨自己为什么没有为母亲承担更多的家务,为什么没有替母亲分担更多的忧愁。
灵魂不全:母爱是我们自身灵魂的一部分,如果失去了母爱将会使灵魂残缺。作者将失去的母爱看成是灵魂缺失的一部分,可见失去母亲对作者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以至于让作者抱憾终身。同样,一个没有了母亲关心。唠叨的人生活就也就变的毫无意义,一切都变的空虚和寂寞了。
在带学生领会“终天之恨”时,让学生出示自己课前预习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写母亲的文章,师简单点评,有学生出示了《赋得永久的悔》,师重点范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及第五自然段的重点语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母亲去世的终身遗恨。
C“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是啊,作者一想到母亲就泪流满面,数十年如一日,在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中会回想起什么呢?
师总结:母亲为孩子付出了全部。可是在母亲临终的时候有没有见到作者?没有见上作者一面就永远的离开了自己的孩子,离开了这个世界,所以作者的内心充满了悔恨,充满了痛苦。
(2)朗读:
正像古人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同学们交流的太好了。你们的发言让老师感动,我们把这种感动变成我们的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
A,个别生读(悔恨)
B,生齐读“我痛哭了几天……数十年如一日”。
师:孩子们读的太好了,这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失去母亲之后的伤心、痛苦和悔恨。
5、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了作者,主要学习了作者对亲生母亲的那份情,那么作者对祖国母亲又是怎样的情?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6、作业:继续预习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2、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8篇《六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