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

浅议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活动论文优秀5篇

众鼎号分享 91956

众鼎号 分享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众鼎号为您带来了5篇《浅议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活动论文》,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浅议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活动论文 篇一

游戏是幼儿特殊形式的一种审美 活动,幼儿热衷于追求游戏过程中的快乐,游戏化的音乐教育才能真正满足他们的心灵需要。在幼儿教育中运用音乐,不单单是得到美的体会,更是孩子们在智力、身体、个性、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获得和谐、全面发展的过程。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值得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探讨。在幼儿音乐活动当中,应当注重指导与策略,提高幼儿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热情。

中班的孩子已经具有了初步的关于音乐要素和音乐经验的积累,他们更加喜爱音乐中的游戏活动,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增强了。教师要提供内容丰富、适合幼儿的音乐作品,引导幼儿体验这些作品的基本情绪和情感,并尝试用幼儿喜欢的方式,如声音的变化、动作、表演等,引导其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一、幼儿园在音乐教育游戏化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式化与低效化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被游戏"在许多贴着游戏"标签"的音乐活动中,游戏无法真正发挥其教育功效。不少游戏化的音乐活动具有情节、角色、玩法、规则等外在的形式,但却无法真正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与主体性。许多孩子对教师"精心"设计组织的音乐活动兴趣索然,有的教师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导演过度、干涉太多,音乐教育游戏化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为了游戏而游戏在许多冠以游戏化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幼儿仅仅体验了参与的快乐,却无法获得应有的审美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活动开展得十分热闹,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但其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音乐素质与能力并未在游戏化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忽视甚至阻碍了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一些幼儿教师过分追求幼儿在游戏中的快乐,不断强化外在的强烈刺激,导致不少幼儿养成无法静心倾听、思考与学习等不良习惯,助长了音乐学习与创造过程中的浮躁心态,忽视甚至阻碍了幼儿专注倾听、认真思考、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等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四)游戏与幼儿年龄特点、游戏情境与音乐的内在切合度不够一些教师缺乏把握音乐与设计音乐游戏的能力,所设计的游戏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要求不相匹配,或是与音乐的结构、节奏、音色等表现手段的内在联系不足,幼儿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游戏化情境中不能获得音乐审美能力的充分发展与应有的审美快乐。

案例分析:小蛋壳活动内容在设计上的趣味化和情节化对于课堂气氛来说很重要。唱歌活动《小蛋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蛋壳》选材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中班幼儿现有水平。整个活动以多种的游戏形式贯穿始终,气氛活跃,幼儿的兴趣都非常浓厚,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歌唱兴趣非常高。教师在在倾听环节教师利用变魔术、“小鸡”表演唱、出示鸡蛋模型等不同的方式方法让幼儿倾听歌曲,再加上教师夸张的表情、有趣的魔术表演成功地将幼儿带入紧张、惊讶的情境,幼儿体验到紧张、惊讶的情感,幼儿情感到位;也做到为目标服务,目标得以实现;还让幼儿在这一环节始终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提出的问题指向性明确、有效为理解歌词、游戏服务。如:教师变出什么蛋?小蛋壳里到底会是什么?从三位小朋友合作变蛋壳到小组合作变蛋壳到最后全班幼儿合作变大蛋壳,逐步增加游戏的难度,教师创设的这个游戏与活动很吻合,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边游戏边学唱,让幼儿从有意识的学唱到无意识的演唱。幼儿对每一个音乐角色都很感兴趣,融入到其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每首音乐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

有的音乐节奏鲜明、有的音乐音色独特,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音乐风格,设计合适的音乐游戏,帮助幼儿对音乐的理解。

(一)听觉游戏。听觉游戏主要是培养幼儿听觉的敏感性和对声音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基本特征的分辨能力为目的的音乐游戏。主要包括声音配对、声音猜谜、声音辨别等声音游戏和听觉感受游戏。如:《可爱的玩具》这个音乐活动主要是通过游戏让幼儿辨别声音的强弱,找玩具的幼儿蒙着眼睛沿着圈外找玩具,当他接近玩具时幼儿大声唱,当他远离玩具时幼儿轻轻唱,幼儿通过分辨声音的强弱,确定玩具的所在,如果我们单纯的以敲打等呆板的形式让幼儿分辨声音的高低,就会削减幼儿积极性。

(二)表演游戏。表演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某一音乐作品的角色,通过动作、手势等情节的表演来表现音乐。如:幼儿喜欢的《小白兔和狐狸》的游戏,主要是通过扮演活泼的小兔和狡猾的狐狸形象,让幼儿感受两段音乐不同的艺术形象。音乐分为AB段,A段音乐主要是表现活泼、欢快的兔子的音乐,B段的音乐显得比较低沉、缓慢是表现狐狸的音乐。

(三)歌唱游戏。歌唱游戏习惯一边唱一边游戏,是最常见的一种音乐游戏形式。在愉快的歌唱游戏中,幼儿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歌唱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更使幼儿的身心得到了陶冶。如:在《捉小鱼》的歌唱游戏中,请两位幼儿双手相握高举做渔网,全体幼儿做小鱼游的动作一个跟着一个走小碎步,一边唱歌,一边做鱼游,当歌唱到“捉住”时,渔网就把小鱼套住。

将音乐与游戏生态式地融合适宜、有效的游戏化音乐活动追求的是幼儿、音乐与游戏的有机融合,倡导的是幼儿主体体验的游戏方式,其快乐来源于幼儿在游戏化音乐活动中各种合理需要的满足,追求的是"游戏音乐,快乐成长"的主旨。。教师只有明确游戏的核心特性,尊重儿童的文化需求及个体差异,将游戏与音乐有机融合,不断提升教育机智与教学个性,以增强音乐教育游戏化的有效性与适宜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让歌唱活动真正的游戏化。

浅议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活动论文 篇二

摘要: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是指教师以游戏为手段来组织、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不同主题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游戏手段、积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这对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幼儿园 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 游戏与教学

正文:

《纲要》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价值”“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目前,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集体教学活动仍是国内幼儿园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活动类型,集体教学活动游戏的开展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活动的重要环节中设计的领域较为明显、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性较强、容易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等。因此,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实践与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是指教师以游戏为手段来组织、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根据不同主题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游戏手段、积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这对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游戏与教学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把传授知识与游戏紧密结合,互相渗透,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我们要站在幼儿的角度设计活动,把目标、要求隐含在游戏玩法中,让幼儿愉快地学习。对我们来说,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追随孩子,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如何真正让孩子自主。

(二)利用游戏因素,使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

1、以游戏性的语言组织活动。

这是教育活动中经常运用的策略,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这种设计主要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来组织活动,例如:我们在组织语言活动《假如你有翅膀》时会使用这样一类语言:“今天小鸟来到我们班,要和小朋友交个朋友,你们愿意吗?”“快来和小鸟打个招呼吧!”

2、以“假想”的游戏方式组织活动。

在组织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有的是对角色的假想,例如我们在组织幼儿活动时经常以“动物妈妈”的身份出现,而小朋友们则是“动物宝宝”。有的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例如在美术活动《画树叶》中,我们用这样一段话引入活动:“大树因为有了树叶而美丽,可是寒冷的冬天到了,树叶都离开了树妈妈,大树不再那么好看,而小树叶多想念自己的妈妈呀!它们都想快快回到妈妈的身边,请小朋友帮帮它们好吗?”进而引出教学活动——《给树妈妈穿衣服》。

3、以园本特色的游戏方式组织活动。

“做做玩玩”是我们幼儿园的园本特色教学活动。活动中幼儿可以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再利用制作好的作品进行游戏。这类活动可以在我们直接指导的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把材料投放在相关活动区,让幼儿在入园后、离园前、专门的游戏或自由活动时自主地选择。

另外,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还常用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生活活动,例如练习拍球、跳绳等。比赛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单调的活动具有了游戏性,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三)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使教学活动游戏化。

游戏既是活动的内容,又是活动的途径,因此我们常常利用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这时的游戏更多的是指传统游戏分类中的教学游戏,有的是专门为教学而设计的音乐、体育、语言、科学、数学等游戏。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在设计上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可反复进行。例如体育游戏“钻山洞”、音乐游戏“点豆豆”、科学游戏“吹泡泡”等;另一种是游戏只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某个特定环节出现,例如在语言活动中,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谜语本身就是一种游戏形式),也可以把某些游戏例如“我来问你来答”用于教学的结束环节,以巩固某些知识或技能,以提高游戏化教学的程度。

(四)运用生成策略将创造性游戏有机地融入集体教学中。

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主动地、创造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主要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其中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借助模仿和想象来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生活;结构游戏是利用积木、沙、石等材料建构各种物体,从而发展幼儿的设计创造才能;表演游戏则是让幼儿依据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

创造性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它可以促进幼儿语言、思维、交往、探索等综合能力的发展,而由集体教学活动生成游戏,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从文学作品活动中生成游戏,另一种是从社会领域活动中生成游戏。幼儿常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中角色、情节的理解,从而生成新的游戏。

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选择难度适宜、符合幼儿兴趣及幼儿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来融入游戏,使幼儿获得认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同时可以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使每个幼儿都得到的发展,才能使他们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选择适当的游戏形式。

幼儿园集体活动游戏化教学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矛盾体。它对我们幼儿教师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根据不同领域的教育活动选择适当的游戏?”因为不同的教学活动有着不同的目标要求与内容,在选择游戏的时候,先要看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然后再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游戏活动来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使游戏与教学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真正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体现游戏的价值。

(三)控制游戏时间的长短。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心理理论》来看: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最集中的只有2-4分钟;中班的3-8分钟;大班的5-10分钟。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有效的利用最佳时间,让幼儿掌握关键内容,这才是我们集体活动游戏化教学的最终目标。

(四)提高教师的游戏化教学技能。

游戏化的教学模式需要实现教与学的游戏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也影响着教的性质,制约着教学游戏化的进程。幼儿教师首先应当具备游戏化的教学理念,认识到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不是分离的状态,应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游戏化意味着游戏不只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手段,还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不只为集体教学活动服务,它也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为了充分落实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应努力为幼儿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尽量呈现给幼儿综合化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幼儿各项能力的培养与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而激发幼儿学习与活动的主动性,提升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丁海东,《学前游戏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丁海东,《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与融合》,教育导刊,2007

[4]范元涛,《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西南大学出版社,2011

[5]张艳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必要性》,《素质教育》,2017

浅议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活动论文 篇三

摘 要

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逐步养成良好习惯的阶段,而良好的习惯是在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中形成的,幼儿期的整理习惯将会影响人的一生,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他们的规则意识极其谈薄,整理习惯尚未形成,整理能力极弱,单纯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让孩子经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阻止孩子在游戏后将玩具扔在一边的不好的行为,让孩子去做,去收拾整理,尽管开始时效果不太好,但重要的是摆脱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培养了责任感。

关键词

游戏活动 小班 培养 整理习惯

通常新入园的孩子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在热热闹闹游戏后,玩具撒了一地,需要教师反复地提醒才能把玩具收拾好,有的甚至看着别人收拾还是无动于衷,对掉在地上的玩具也视而不见。究其原因,是由于幼儿在家里没有养成良好的整理玩具的习惯。父母认为孩子年龄小,能力差,样样事情都代为包办。有的家长即使提出整理的要求,但看到孩子那笨手笨脚整理的样子,也会感到不耐烦,边唠叨边替他整理。久而久之,会助长孩子的依赖心理,事事甩在一边等别人去做,没有责任感。俗语说:“三岁看老”指的是孩子小时候的习惯会影响终生。可见幼儿时期的习惯培养有多重要。实践能使孩子印象深刻,实践能让孩子逐渐养成习惯,实践使孩子具有根深蒂固的行为意识,从而让孩子经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阻止孩子游戏后把玩具扔在一边的不好的行为,让孩子去做,去收拾整理,尽管开始时效果不太好,但没关系,重要的是摆脱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培养了责任感。

那么,如何让孩子主动去整理物品呢?如何让孩子经历这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呢?

一、充分利用范例,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意识

利用故事、儿歌、表演等形式,让孩子知道:整理物品是具有责任感的表现,能够受到大家的赞扬。班级中哪个孩子帮助老师收拾整理玩具物品,即使是老师要求之后做到的,老师也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在集体面前表扬他,给大家树立良好榜样,使幼儿产生良好的行为意识,促使幼儿自觉地进行模仿。

二、利用游戏的形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意识

单一的收拾、整理比较枯燥,引不起孩子的兴致,如果把它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幼儿就会十分乐意去做。例如如:在玩具柜上贴上小图画,贴上动物园的画表示放长颈鹿、狮子等小动物,贴车库表示放小汽车等,借机让孩子学习分类、归属;老师带头和小朋友比赛收拾玩具物品,“送玩具回家”,慢慢地过渡到孩子之间进行比赛。这样,通过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形式,孩子的兴致提高了,就会主动融入到活动中来。

三、带领孩子观看整理后的物品,培养成功感

小班孩子年龄小,缺乏自信心,他们往往需要老师的不断肯定,才能逐步建立自信心,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例如,在孩子收拾小椅子后,老师要带领孩子观看收拾后整齐的样子,用赞赏的口吻肯定孩子,比较整理前和整理后的模样,让大家亲眼看到明显的变化,建立成功感,树立自信心,为以后自觉地整理玩具打下基础。因为,让孩子从收拾中得到成功感和乐趣,才是收拾整理的最大动力。

四、利用拟人化手段,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

根据幼儿的特点,利用拟人化手段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比如:在收拾好后,老师把耳朵凑近玩具箱,说:“听听玩具在说些什么?”然后以玩具的口吻说:“谢谢小朋友,我们都回到自己家里了,真高兴!你们真是我的好朋友!”如果有的玩具还在地上,就说:“玩具妈妈在哭”,或放哭的录音,告诉幼儿玩具妈妈在找孩子,让幼儿帮忙找一找。这样,不仅可以促使他们主动去寻找,强化行为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孩子的同情心,何乐而不为之?

五、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保障:父母做到言传身教

与家长联系,让家长准备一个固定的玩具橱,让孩子收拾自己的东西,也可以和孩子比赛收拾东西,给孩子适当的奖励或满足他的某些合理的要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父母必须言传身教,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他作示范,然后要求他独自完成。千万不要他在前头扔,父母在后头一边骂、一边捡,这样,孩子是永远学不会的。

让孩子学习整理益处多多:有利于培养孩子责任感,有利于形成孩子做事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通过共同收拾,还有利于培养孩子互助协作的精神,发展语言能力等。因此,培养孩子整理玩具的行为习惯,应从小抓起,应从:培养行为意识、化枯燥为娱乐、树立成功感、强化行为习惯、家园要求一致这五个方面抓起,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指导纲要》 2001年。

(美)理查德 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 》 人民邮电出版社,第16版

李季湄、肖湘宁。《幼儿园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潘日文、侯桂兰。《幼儿教育心理学》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孙云晓。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浅议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活动论文 篇四

摘要】音乐与游戏一直都有着内在的最深厚的连接,如何还原音乐与游戏的本质,使幼儿能通过游戏喜欢音乐、热爱音乐,并能通过音乐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本文以Y园大班一节音乐活动为例,通过具体实践、反思提出对大班音乐教学游戏化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音乐教学;游戏化;实践研究

一、游戏化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意义

(一)音乐教学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在自我掌控的情境下得以自主选择、挑战、印证与自我超越,以及不断的体验自我掌控的一种实践活动。而“音乐的本质之一就是娱乐”[1],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需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富于游戏化的环节增强幼儿的参与性,实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教育理念。音乐教学的游戏化,即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赋予教学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可以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加入一些规则性元素,信号性元素,表演性元素等,并于活动的过程中使其游戏化,从而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优化教学效果。

(二)音乐教学游戏化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艺术领域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培养了幼儿对于音乐的感觉、理解、想象与创造能力。幼儿园的音乐游戏通常都包含了身体不同部位的运动环节。“从手部动作到上半身动作,再到全身动作”,这本身就符合了幼儿的动作发展特点。此外,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在实施中亦可做到培养幼儿的社会性与情感意志,在这一过程中更可以锻炼其合作意识以及集体观念,对其身心发展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在进行的过程中能够使幼儿逐步地感受、体验与表达音乐元素(如音高、音色、节奏、节拍等)。以游戏的形式增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有效锻炼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还原音乐最初的模样。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幼儿可根据生活的已知经验与音乐进行连接,通过身体动作感知音乐,再到创新性模仿创编动作。这种对于音乐作品的感知与表现同样的为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游戏化,不仅使幼儿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也促进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在游戏中学习拥有规则意识、尊重他人、与人团结。面对输赢的心态——游戏过程中的胜败、荣辱坦然面对;面对困难的勇于挑战——相信自己;面对问题——学会思考。

二、具体教学活动的实施

(一)活动方案

教育活动计划《春雨沙沙》活动方案(略案表格)

(二)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设计还缺乏让幼儿进行集体讨论的环节,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可尝试着加入,提高幼儿的思考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2.由于实际教学中的时间有限,如若在未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本次教学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具体表现为增加一些其它的领域(如语言领域,引导幼儿自主进行填词,思考春雨中还有哪些植物喜欢雨水,在和雨水说话等等),做到多领域融合。赋予教学活动游戏化与生活化,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一)研究结论

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的开展很大程度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从教学效果上来看,以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也优于以往普通的教育手段。同时,本次研究也是关于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理论——实践的探索,做到了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通过一首简短的儿童歌曲《春雨沙沙》在不同的方式下让幼儿在学会演唱歌曲的基础之上到模仿动作再到创编动作。这本身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就是一次全面提升,而不仅仅停留在学会唱歌这一个层面。通过教师几次不同的要求需要幼儿学会倾听、观察、模仿、想象、表现,这本身也是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体现。丰富教学层次,逐步由易到难的提升幼儿的能力,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相应的音乐游戏才是真正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这一领域的发展与应用还是有很多可以深层次挖掘的教育价值。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多种多样,如与五大领域中的其他领域相融合,把音乐游戏作为学习的手段与桥梁。因此,更多的教学方法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与探讨。本次研究中还有许多不足与需要完善之处,今后笔者将会多加研究,与同行、老师取经力求探寻出更多能赋予音乐教学游戏化的内容,从而令音乐游戏活动得以更好地开展。

(二)教育建议

1、利用幼儿已知经验设计音乐教学游戏

《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的实施原则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环节时一定不要脱离幼儿的已知经验。要善于观察、结合以及运用幼儿日常生活中所能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事物作为开展游戏的媒介。如运用幼儿熟知的卡通人物,了解的绘本故事作为导入及具体实施环节的情景。教师在开展游戏化音乐教学活动时,可将游戏与幼儿的生活相结合,联系生活经验,用一种积极,温和而又平等的态度与其进行交流沟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更好地开展游戏化教学活动。

2、选择适合的音乐作品完善音乐教学游戏化实践

若要做到将音乐教学活动的效果达成优化,教师的前期准备尤为关键。幼儿的学习活动必然要以其兴趣作为支撑,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的设置上要选取律动性或情节性很强的音乐,音乐的选取要易被儿童所理解与接受,需相对生动活泼一些。在必要的时候,教师亦可以对这部分内容加以改编。通常给幼儿选择的音乐作品往往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必定是经典的作品才能作为幼儿生长的养料。把最好的音乐作品给幼儿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应当从曲调、作者、风格、流派、管弦乐、声乐作品中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作品,要避免运用一些通俗的作品,这样对幼儿的审美才能有所帮助。面对一些特点鲜明、故事性很强的音乐时,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幼儿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及创造性,自主设计并表演动作,把人物情节与音乐相结合,通过肢体动作感受音乐。对于很多幼儿来说,对音乐具有天生的敏感性,适合用它来表达欢快、悲伤、开心等各种情绪,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才能不断地带领幼儿学习与前进。

参考文献

[1]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设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浅议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活动论文 篇五

一、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的意义

(一)对幼儿的意义

陈鹤琴先生说:“孩子生来就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正如一个发育正常的3岁幼儿,便能从“涂鸦”这一美术活动的萌芽状态中体验到极大的乐趣,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投入一样,将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游戏的氛围中体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喜爱美术活动,乐于投入到艺术创作中。

(二)对教师的意义

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开发,必须要理解游戏的内涵,了解美术活动的分类,并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在活动内容的选取、活动的设计、环境的创设上,教师要从幼儿的兴趣以及观察能力、认知发展、手部精细动作等特点出发。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幼儿喜欢的方法、形式,让幼儿体验到快乐与满足,同时观察幼儿的表现,根据幼儿的表现适当调整活动设计,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形成完善的游戏美术活动方案集以及配套的材料,并总结、提炼教育策略。整个美术活动完成后,教师对游戏美术教育的认识与理解,以及设计、实施、反思等能力都将得到明显提升。

二、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的主要措施

美术活动的游戏化,关键在于教师应具备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善于选择一种符合幼儿教育规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去指导他们,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画氛围,使幼儿从小热爱绘画艺术,并在看看、想想、说说、画画中得到智力、个性的发展,获得成功的满足。

(一)创建“全程游戏教学法”

根据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种种行为表现,我们探寻出了一条幼儿喜爱的教与学的共同体,创建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全程游戏教学法”。

1、美术材料游戏化。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多种美术材料,如各种质地、大小、形状、颜色的画纸,颜料、画笔(工具可以是自制的,还可以让幼儿在地上、可擦的墙壁上作画),让幼儿在自选材料、自由表达、自由张贴中产生新的感受,并向全班幼儿讲述自己想法,使幼儿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悟、想象和情感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2、美术题材儿童化。幼儿喜欢小动物,教师就可以设计“小兔子的被子”“小鱼吐泡泡”“大象滑滑梯”等绘画内容,还可以选择幼儿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小朋友打电话”“漂亮的玩具”“捏糖葫芦”等。3.美术活动引导情景化。即用情景引导幼儿把自己经历过的、想象的各种奇妙的事情表现出来。在整体教学设计游戏化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游戏性和趣味性,利用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易受情绪支配的特点,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兴趣。

4、绘画内容游戏化。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在美术活动的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内容来设计合理的情节,并让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幼儿一直置身于游戏之中。

(二)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为进行指导

1、兴趣——入门的第一把钥匙。

2、观察与认知——步入智慧之门。

3、表现与表达——童心童趣的流“路”。

4、想象与创造——神奇的天使。

(三)体现因人施教的指导过程

在绘画活动中可以看出幼儿的性格和能力是千差万别的。有的画起画来夸张大胆,有的却畏手畏尾;有的画起画来兴致勃勃,画面越添越丰富,有的则草草几笔了事;有的用色鲜艳大胆,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有的却偏偏喜欢使用黑色和咖啡色这些在绘画活动中的种种表现,都与幼儿自身的性格、认知水平、情感变化、兴趣需要等心理因素密不可分。通过“全程游戏教学法”的绘画活动,让幼儿张开了想象和创造的翅膀,大胆地把各种奇思妙想落在了纸上,同时也让因人施教的教育思想落到了实处。

(四)园内美术文化建设

1、创设富有审美情趣的环境。幼儿园的外环境,可以选择色彩鲜艳、明亮的颜色,如橘红、淡黄、天蓝、淡绿等,给幼儿以温馨的视觉享受。为了从小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楼梯和走廊的墙面上可以利用自然物和废旧材料制作的装饰画、具有民族特色的十二生肖的壁挂等供幼儿欣赏。比如,大块面的具有抽象主义色彩的壁画赋予了幼儿想象的空间,而幼儿创作的一幅幅稚嫩而富有童趣的美术作品既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就感,又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欲望和灵感。

2、创设体现互动性的环境。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在环境创设中应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参与环境的设计和布置,这样的环境才是幼儿所需要和喜爱的,才是真正具有教育价值的。

(五)家园合作

1、家园合作从理解始起步。在家园之窗栏中,教师要根据幼儿在美术方面出现的闪光点或主题进展中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有目的地在栏里进行表扬或提出要求,并有意识地提供一些美术方面的知识让家长参考。

2、家园合作由参与而精彩。幼儿园可通过DIY亲子创意竞赛、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评委、家长教师进课堂等形式,帮助家长正确认识构建幼儿园美术教育特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使不同类型的家长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5篇《浅议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活动论文》,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学校教师的先进事迹材料【优秀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