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众鼎号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7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篇一
一、班级情况分析
1、学习习惯和兴趣
我班共21人,整体上讲,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但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需要老师的调动。培养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少数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探索规律的精神。
(3)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进一步培养学生勤学习、爱动脑的好习惯。
(2)继续加强纪律教育。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5)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干净整洁。
(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 2、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过程,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分数。
(2)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3)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技术
3、数学思考方面:
(1)能对现实生活有关的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形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2)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平面图形特征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和条理。
(4)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5、情感与态度方面:
(1)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务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总结 篇二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1)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刚刚入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再加上家庭及学生智力的差异,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小结如下:
1、备课。我认真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习。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4、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以上是我本学期教学的点滴体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不断积累,不断探索,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小学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叉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PPT、小棒、线、纸片、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二)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导入新课。
1.从生活中的角引入数学图形中的角。
师:板书“角”字。
谈话: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些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数学图形中的角。
2.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角。
(三)引导探究角。
(3)联系实际,感知角的特征。
谈话:角是个调皮的娃娃,特别喜欢玩捉迷藏,你能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出示扇子、三角尺、钟面、剪刀的图片。
同桌一起找一找。
汇报交流,总结。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抽象出图形。
谈话:让我们把角从物体中请出来。
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引导说出:尖尖的,直直的。
2.摸角,感受角的特征,明确各部分名称。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
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尺?
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各个角吗?
摸一摸三角尺上有角的地方,在手心轻轻按一下,看看留下了什么?
再摸一摸尖尖地方的两旁,有什么感觉?
尖尖的地方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叫顶点。
直直的。两条线是角的边。
3.画角。
边画边讲解画角的步骤。
4.快速说出屏幕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5.清晰角的表象。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刚刚认识的角是什么样的,把它记在心里。
6.根据学习经验,准确辨认角。
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做出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7.数出平面图形中的角。
谈话: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图形朋友们也想考考大家,想接受挑战吗?
出示图形,数出每个图形里各有几个角。
学生汇报结果,并指出每个图形里的角。
8.寻找生活中的角。
(1)谈话: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角,能够准确辨认角,还能数出图形里到底有几个角,真了不起!
其实我们的身边到处都藏有角,仔细观察,你还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2)同桌互相指。
(3)汇报交流,规范指角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体会角的特征。
1.创造角。
(1)明确要求。
每种材料只做一个角。
小组合作,比比哪个组的小朋友手最巧,变出的角最多。
(2)动手创造。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1)展示成果。
谈话:哪位同学能勇敢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给大家听听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阐述自己做角的过程,并指出所做角的各部分名称。
(4)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用自己的双手做出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2.比较角的大小,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1)活动角游戏。
谈话:这位同学做的角真有趣,还可以自由活动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活动角。
其他小朋友有做了活动角的吗?
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吧。
3.感受叉开程度与角大小的关系。
谈话: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总结。
4.感受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
谈话:角变大和变小的时候,边的长短改变了吗?
5.比较角的大小。
(1)出示习题。
(2)独立思考,汇报结果
三、巩固深化,再创造。
1.出示正方形。
谈话:如果把正方形纸沿一条边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2.猜想一下,并动手验证你的猜想。
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
4.演示,总结。
四、欣赏角的美丽身影,总结全课。
1.欣赏。
(1)谈话:角的世界就是这样变化多端而又奥妙无穷,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因为角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角的美丽身影吧。
(2)课件一次出现金字塔、五角大楼、乡村木屋等图片,教师介绍,学生欣赏。
2. 总结全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
你们对自己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用一个手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吧。
看到角了吗?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角的奥秘!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四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我的教育行为是否贴合新课程的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昨日我和同学们一齐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这节课的重难点在于感受“1千克有多重”,经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忙学生构成质量观念。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参考了别人的教学设计,吸收了他人的精华,煞费苦心设计了一些与众不一样的活动,作为这节课的亮点。其中有一项是称一称班里最胖和最瘦的同学的体重,为这事,我带了家里的台秤。上课了,我精神饱满的走进课堂,前半节课进展的很顺利,一切都按照预设进行:
(一)建立1千克=1000克,关于克你明白什么?能举例子说明吗?我手里的这块砖头大约有多重?猜一猜,验证,于是引导出1000克能够用一个更大的单位1千克来表示。
(二)感受1千克有多重?先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千克装的洗衣粉,味精,大瓶的饮料,食盐,让学生掂一掂,初步感受1千克的质量。紧之后让学生举例子说说身边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三)拓展延伸:对身边的物品的质量能做出估计。我说:近段时间你们有称过体重的请举手?举手的仅有两个我在课前称过的同学。(幸亏称了两位同学的体重,要不今日的课就唱不下去了,我心里暗自庆幸)我们做一个猜体重的游戏。我先叫最瘦的闫泽同起来,让大家猜一猜他的体重,每当一位同学说出一个数字时,闫泽同就做出相应的反应:轻了,重了。直到大家猜到他是26千克为止,学生兴趣盎然。我说:此刻请出我们班的重量级的人物王宇同学,大家来猜一猜他的体重。本来,我打算以班级最重和最轻同学为参照物,然后在最终的环节让大家猜一猜自我的体重。谁知我的话音一落,教室里开始了骚动,一位学生就坐在自我的位置就迫不及待说:“他那么胖,起码有50千克。”还没等我做出反应,另一位就抢着说:“他胖得像头猪,有3只狗那么重,有80多千克。”我看到了王宇面红耳赤,他愤怒地喊:我胖,关你们屁事。底下的同学哄堂大笑,有的还幸灾乐祸地说:快去减肥吧……你到底吃什么成这副德行的……此时学生的兴趣转到了王宇的“胖”上,场面失控了。我的头一下子大了,于是我气急败坏在讲台桌上用力用教棍一敲,“要笑,是吧。谁笑请谁上来,让他笑个够。”学生见我大怒,藏起了脸上的笑容,心不在焉继续游戏,可是,我和学生都没有开始时的兴趣,游戏草草收了场。这节课以我充满信心开始,到我的勃然大怒落了帷幕。
下了课,我进行了反思:本来安排游戏“猜体重”,目的让这节课锦上添花,想不到弄巧成拙。原因在哪里?想起王宇愤怒的表情,学生的哄堂大笑,自我的勃然大怒,我明白了教学应当更多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和反思中能锻炼自我,发展自我。所以,有两点是我该好好反思的:
1、预设不充分
课前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这个人人皆知的道理被我抛到脑后了。只想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既能够调节气氛,又让其他学生在预设好的范围里猜测自我的体重。可我忽略了平时有些同学经常拿肥胖嘲笑王宇的,“肥胖”已成为他的“痛”。我的无意正中他们的“有意”。如果我平时多了解学生,还会拿他做例子吗?还会失败吗?课堂犹如战场,我作为一个每一天都要上战场的士兵,不做好充分的准备怎能打赢战斗呢?
2、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我该想尽办法引回预设的轨道,还是将错就错?
有人说过: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熊熊地燃烧起来。
事后我想:既然他们兴趣已转移,何不顺水推舟呢。不防这样设计:我故意深沉说:“是呀,一个人太胖或太瘦本来就不舒服,还招来别人异样的目光,甚至是嘲笑,这些是不是不道德的呢?我的弦外之音应当让大部分同学明白自我的过错。这时,乘机说:其实一个人的体重是标准的不多,想明白自我的体重是否标准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然地把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
我深深感到:在逐步推广“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今日,课堂已不再是简单地背教案、跟着教师走,教师要蹲下来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爱好,知识基础、思维本事,预设各种可能性。因为它会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教师根据不一样的情景进行灵活处理,从而也呈现出不一样的价值,一念之间,灵感产生了,一个好方案瞬间诞生了,师生合奏一首活力彭湃的乐曲。也可能是一地狼烟,留下无奈和遗憾。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所以,写下这个故事期望自我或我的同行从我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变遗憾为动力,在实践和反思中锻炼自我,发展自我。
小学数学教案 篇五
设计意图: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的成败,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的全部劳动,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乐园是我们每位教师应努力的方向。还有对学生的评价,包罗万象,既有对学习方法的评价,又有对学习情感的评价,也有对自己的鞭策鼓励。这样的评价,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启发,便能让学生在被他人肯定的同时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从而把主动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这节课我在设计上注重这两点,来设计和展开教学。
教学要求
在知道两数特殊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求出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思考并回答:
①什么是公约数,什么是最大公约数?
②什么是互质数?质数与互质数有什么区别?(回答后做练习十四的第5题)
2、求30和70的最大公约数?
3、说说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7和21、8和15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求这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教学例3
(1)求出下列几组数的最大公约数:7和21、8和15、42和14、17和19
(2)观察结果:通过求这几组数的最大公约数,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方法:先让学生讲,再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9页的结论。
(4)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9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做后由学生讲评,集体订正。
四、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四的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看哪几组数是第一种特殊情况,哪几组数是第二种特殊情况,再解答出来。
2.做练习十四的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作出判断后再让学生讲明判断的理由。
3.做练习十四的第9题,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8、10、11题。
2、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可做练习十四的第13*题和思考题。
七、课后反思:
有的数学问题比较复杂,光靠个人的学习,在短时间内达不到好的效果时,教学时,我让学生前后桌组成四人小组,小组中搭配上、中、下三类学生,由一位优等生任组长,组织组内同学讨论如下问题:
(1)、一个数的约数与这个数的质因数有什么联系?
(2)、两个数的公约数与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有什么联系?
(3)、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我们知道“最大公约数”一课最难理解的就是其算理,我也尝试过多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无论是老师讲解还是学生看书,给学生的感觉大多是:太难懂了,算了吧!这时,何不让学生讨论讨论,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说说?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样,不仅保证了全班同学的全员参与,使每位同学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且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启发、讨论、总结,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想法在逐步完善着,学生个人对最大公约数算理的理解都会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学生的归纳、推理、判断等能力也在这里得到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在不断增强;当自己的意见被采纳时,学生也在尽情地享受着交流成功的乐趣。如果学生能把学习当成一件“美差”去做,这不正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折纸操作与通分的活动过程,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学会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能正确地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及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培养良好的动手习惯,学会与人合作增进小组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预习要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给下面每组分数通分
和 和
回忆:什么是通分?通分时,用谁做公分母?
2、计算下面各题
通过练习,谁来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小结
(1)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做通分。
通分时,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这样计算最简便。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跟分数加减法相关的新内容。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题,引导观察
根据这一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1)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
(2)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
3、探索算法
(1)估一估
(2)让学生尝试探索计算方法
(3)交流算法
提问:为什么要将异分母变成同分母?
(4)课件演示计算过程,理解算理
4、即时练习
3/4+5/8
9/10-1/6
5、归纳算法
提问:怎样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
课件出示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
1、课本试一试
请学生先计算再说一说淘气和笑笑的算法有什么不同?
2、数学小医生
3、算一算
2/3+1/8
3/4-1/6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巡视进行针对性地指导
四、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你认为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要注意些什么?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把它们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先通分,再加减)。
2、在本课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组织学生借助图形理解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法,在探索与交流中完成了新知的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应该注意的事在通分时为了计算简便,应选择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篇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 “除法的初步认识”内容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第二,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教材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编排,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
3.本单元的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建议
1.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理解。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
2.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让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关键是让学生了解乘除法的关系。教学时,要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使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3.合理组织练习,使学生达到“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目标。
这里的合理组织练习,强调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练习内容。
(2)适当加大课堂练习密度。
(3)练习形式要多样化。
4.重视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本单元教学,应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或用学生身边的实例),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获得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机会。对于提出的需要用新知识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方法。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7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到您,是众鼎号最开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