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优秀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众鼎号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8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积累新的文言词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学习白描手法描绘景物;赏析课文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品析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课的类型新授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文字资料)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及写作的背景赏析课文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品味作者游湖的雅趣,高雅脱俗的情怀。
难点:品析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学习白描手法描绘景物,并练习用这种描写方法写作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杭州西湖自古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比如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了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文本初探
1、了解本课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积累新的文言词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学习白描手法描绘景物;赏析课文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品析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2、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见教参)
3、初读文本,解决字音。师有情范读拥毳(cuì)衣铺毡(zhān)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更定(gēng)焉得更有此人(gèng)
4、利用工具书,自行翻译教师提供重点参考: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3)惟长堤一痕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是日更定
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对文章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带着现在的感悟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和刚才在情感的诠释上,有何不同。
三、同赏雪景
学生举例
默读铭记学生全班共享自查的作者信息单个学生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停顿全班齐读学生利用工具书,自由结组,自行翻译每组代表提出疑问,各组与教师共同解疑并完成教师提出的重点疑难全班齐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
世上没有机器猫,没有时空机,我们不能跨越时空去当年的西湖观看雪景,与张岱作面对面的交流。可是文字可是文字的魅力恰恰在于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用心去品读文章,透过文字走进文章,走近作者,像朋友一样用心来交流,去体味他的喜怒哀乐,与他一道赏雪景。请同学们自读课前导语,依据教师板书提示,提炼导语中获取的有效信息。(教师板书提示:事:景:情:)提问一:文中描写的是西湖雪后奇景,那么作者眼中的雪景是什么样的?请用文中语言回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提问二:想象一下这幅画面,用几个词概括西湖雪景特征。(清新、淡雅、悠远、脱俗)介绍白描手法:作者用极简练的语言就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清新、淡雅、悠远脱俗的雪后西湖美景,那么这种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就叫做:白描,可用于写人、写事、写景。(知识卡片:[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这种描写方法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可用于写人、写事、写景。)(多媒体显示)下面我们欣赏一段用白描手法写人的片断:(多媒体显示)“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学生自读课前导语,依据教师板书提示,提炼导语中获取的有效信息自荐,推荐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自荐或点名读文中语句请一名同学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文中雪景全班有感情的试背这一段学生用词语表述自己的感悟学生做笔记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
四、共品雪情这样清新悠远的雪景透露着作者怎样的情怀呢,接下来我们到了心与心的交汇,我们只有用心用情,才能从文字中挖掘出最真挚的情感。让我们伴着音乐,读出情感。从全文看表现出作者什么情感?并说明理由。(如;学生没有思路则出示以下提示,分解大问题提示: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亡国后的辛酸沉痛)
2、雪后西湖人鸟声“俱绝”而作者“独往”反映出作者什么“情怀”?(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3、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意外相遇的惊喜)作者看雪,你认为哪个字能体现他的个性?痴从全文看,你认为作者痴在哪里呢?(从哪里可看出他的“痴”呢?)
五、课堂练习依据提示背诵(多媒体显示)
1、“看雪”的时间是(——五年十二月)地点是(余住——)
2、写雪大的句子是(大雪——)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湖中——)
3、写西湖雪景:(雾凇——,天与—与—与—,上下——,惟长堤——,湖心亭——,与余舟——,舟中人——而已)
4、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到——,有两人—对坐,一童子—炉正)
5、那人对我的态度是(见—,——曰:“湖中——有此人?”拉余——)
6、我的态度是(余——饮三大—而别)
7、舟子对作者的评价“莫说相公——,更有——似相公者!”全班配乐齐读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针对文章自由提问生生,师生共同解答男女生分组对决或个人挑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
六、拓展阅读描写雪景的诗文自古也很多,由本文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柳宗元的哪首诗?此诗在表达情感上与本文有何不同?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雪的诗篇吗?
七、经典作业让我们在悠扬轻柔的《雪绒花》的音乐中欣赏几幅精美的雪景图片,想想你心中的雪景是什么样的呢?是的,心中的雪,绝美的诗,其实也近在我们身边,等着我们去追寻、发现。请用你手中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雪景。
1、学习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你心中的雪景。
2、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并互相交流。
3、背诵、默写此文。谈自己的感受思考举例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张岱
事:湖心亭看雪
(入)景:雪后湖心亭奇景
(含)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言简意丰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难点:
1、两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法学法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更(gēng)定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è)喃喃(nán)长堤(dī毡(zhān)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疏通文句。
(2)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3)齐读课文
(4)请同学试译课文(对译课文)
四。课堂小测:重要句子的翻译。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本文。
第二课时
一。课前提问;上节课的重点实词。
二。新课:问题探究:
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问题二: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问题三: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问题四: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问题五:从小品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三、小结
四。课堂小测理解性背诵。:
五、作业
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是日更定: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算起。定,开始。
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教学回顾: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三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关键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明朝灭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本文是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游记。
3、读准注音:
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毡更有喃喃
4、解释实词:
绝拏毳衣雾凇沆砀一白一芥焉得更强饮大白客此及
三、走进课文
1、老师范读2、同学读课文,以组为单位疏通课文,提出疑问。3、疏通文意。
四、赏析课文
1、初探叙事内容
(1)归纳记叙要素
A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更定B地点:西湖湖心亭
谁来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湖心亭
正如同学们所介绍,湖心亭四面环水,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那冬季的湖心亭风景如何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C人物:余、舟子、两金陵人、童子
D事件:看雪,喜遇知音
2、共赏雪后奇景
(1)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C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简要说明理由。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古人写文惜墨如金,此处却连用三个“与”字,是否拖沓重复?
(4)把“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改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A体会量词的妙笔B写法:白描
问:文中“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C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吧,“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3、同品冰雪痴情
(1)大雪三日后,天寒地冻之时,作者为何深夜独行去西湖看雪?反映他什么志趣与追求?
(2)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3)饮酒之前不问姓氏,之后才问,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写名字,不留地址,这样写有何深意?
五、拓展延伸
在古代文人中为张岱觅知音
六、布置作业
1、课后选一处钟情的景致,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文字,注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饱含深情的诵读全文。
3、收集并积累关于“西湖”及“冬雪”的诗词句。
板书设计略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写景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1.以读代析2.迁移延伸
学生学法:1.分享交流2.自主合作3.探究性学习
预习任务:
1、疏通文意
2、收集写西湖的诗作、写雪景的诗句
3、搜集作者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检查预习
1、请生交流收集的写西湖的诗句
2、“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四景中,雪为最盛。
3、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张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陶庵梦忆自序》
二、疏通文意
质疑、讨论、交流(详见学案)
三、课文赏析
(一)通读
1、听读课文,初步感受情感氛围
2、自读课文,用心体会课文意境
3、思读课文,找出叙事的句子,理清记叙要素
4、理解关键句
(1)崇祯五年十二月
(2)独往湖心亭看雪(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独”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联系全文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在《爱莲说》中也有相似的语句,请写出来。)
(二)美读
1、找出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语句,美美地读一读,并谈一谈如此读的理由。
2、关键词句:
“绝”
“雾凇沆砀”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3、讲解写景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手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4、资料链接
(三)品读
1、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思的语句,用心读一读,并谈一谈如此读的理由。
2、关键语句
(1)“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舟人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小结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文中做到了叙中有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四、延伸拓展
1、张岱《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
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1、说人品“痴”:你还知道哪些如作者张岱一样的“痴”人?你有过这样的“痴”举吗?
阅读下文,完成9~15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花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意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9、选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10、翻译句子。
(1)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2)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3)月景尤不可言。
11、文中描写西湖春景、月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12、本文最后一句话中的“此乐”是什么意思?“俗士”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用这句话结尾?
13、具体描写“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文中找出原句,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15、用现代汉语描绘下列景色。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二、9.A
10、(1)我当时被桃花之美迷恋,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
(2)绿柳如烟,桃花似雾,一片浓艳,长达二十多里。
(3)月光下的美景尤其不能用言语形容。
11、春景:今岁春雪甚盛……尤为奇观,由断桥至苏堤……艳冶极矣。月景:月景尤不可言……别是一种趣味。
12、“此乐”指游湖赏景的乐趣。“俗士”暗指忙于功名利禄而没有雅兴的人。作者用这句话结尾,是为了抒写自己游湖赏景的乐趣和体会,表达自己寄情山水,愤世嫉俗的感情。
13、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ɡ)末下,始极其浓媚
14、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附课文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ráo)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下了好几天的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停止了。这一天初更以后,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是白雪中的一点,我的船像一片飘在湖中的芥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米粒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面对面坐在那儿,一个小书童烧着火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痴情赏雪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快地喝了三大杯告别。我问他们的姓名,(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我到达自己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如焉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领会湖山空灵之意及作者游湖的雅趣,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学习侧面衬托的写作手法。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3、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航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2、关于白描手法
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举例:(齐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抽读)朱自清《背影》“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3、自读文章,注意字词正确的注音。
4、借助工具书,解释字词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画面,西湖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诸多的名胜古迹让我们心驰神往,这节课我们就随着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师生赛读全文。
三、交流预习成果
四、课堂研讨
⑴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去看雪?(时间 天气 方式)从中可以初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是日更定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独往湖心亭看雪
可见作者行事特别 思想孤傲 ,洁身自好,不随波流俗。
⑵找出写景的句子,品味其妙处,并结合预习导航的知识品味白描的妙处。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参考:A、妙在扣景之特征。 B、妙在用朴素之语。 C、妙在构悠远意境。
⑶作者见到“两人”的心情如何?从哪里看得出来?为什么?
高兴 “强饮三大白而别”;因为感觉自己找到了志趣相投的人而高兴。
⑷“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应怎样理解?以舟子的话作结有什么妙处?
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通过侧面衬托更能突出作者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⑸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⑹ “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孤高自赏的愁绪和冰雪独抱的操守。
五、写作提升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写景的一种新的手法——白描手法,那我们来辨析下面的这些句子,哪一个使用了白描手法。并说说白描的作用。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利用白描写法写人或物的片断,300字左右。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质疑、解疑。(重点)
2、朗读课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体会白描的写景手法。(难点)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重点)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传世。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中华书局20xx年版)。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朝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文章一开头就用“崇祯五年十二月”交代游览时间,沿用明代纪年,是有着深刻含义的,以此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作者向我们描绘出这么一个冰清玉洁、凝静清绝的西湖雪景,其实也是描写明亡后,他自己作为忠明的遗民孤独冷清的心境。
读准字音
拏(ná) 更定(ɡēnɡ) 毳衣(cuì) 雾凇(sōnɡ)
一芥(jiè) 喃喃(nán) 铺毡(zhān) 强饮(qiǎnɡ)
崇祯(chónɡ zhēn) 沆砀(hànɡ dànɡ) 更有此人(ɡènɡ)
古今异义
余住西湖(古义:我 今义:剩下)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古义:还 今义:更加)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勉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酒杯 今义:像霜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一词多义
白 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大 大喜曰(副词,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形容词,跟“小”相对)
一 上下一白(副词,全,都)
长堤一痕(数词,一)
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动词,消失)
佛印绝类弥勒(副词,极)
更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更加,还)
词类活用
大雪三日(名词做动词,下大雪)
拥毳衣炉火(名词做动词,带着火炉)
客此(名词做动词,客居)
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省略句:
见余,大惊喜(“见”前面省略了主语“两人”)
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新课导入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蕴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2、文中写雪的句子是什么?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感悟精彩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2、“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吗?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为白描。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了他的超凡脱俗。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的“痴”表现在何处?
(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矣,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2)“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倍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描写了湖亭心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运用白描手法,生动传神。
白描手法就是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神的一种写作手法。全文一百多字,写湖、写雪、写人,又交代游湖的始末,文字极其简练。如本文中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
2、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用极简的笔墨叙述了自己的游踪,然后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湖心亭巧遇虽属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踪的延伸。从景的角度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试用白描手法,描写一下秋日的枫林。(200字左右)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痴”为切入点。在整体感知中,找到关键词“痴”,然后通过找“痴行”、赏“痴景”、 识“痴客”三个步骤体会作者的“痴心”。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进行重点赏析、品读,在读中自然引出白描的手法,顺势引申,学而致用。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并在朗读中较好地体会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多媒体运用力求简单有效,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方法指导:
体会文章中作者的心境
分析作者的心境或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景物特点。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作品常用的手法,分析景物特点,对理解作者心境至关重要。
(2)抓关键词。作品中有些词语或暗示或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情感,阅读时要注意。
(3)联系生平。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情感往往通过其作品表达出来,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很重要。
素材积累:
西湖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但是后来这颗宝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把宝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于是就发生了争抢,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七
一、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
崇祯(chóngzhēn)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铺毡(zhān)喃喃(nán)更(g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强(qiǎng)饮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
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1)一字多义:①余橈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
②是日更定:是,这;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2)词类活用:客此: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5、请一同学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3、寻找“痴似相公者”。
(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①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
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
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
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五、堂堂清
1、背诵全文
2、练习第二题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八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唐家泊镇中学 刘晓燕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归纳重点字词。
2、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湖心亭周围雪景的意境。
3、学习了解“对面落笔”“白描”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 :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2、学习了解“对面落笔”“白描”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 :
欣赏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学习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西湖之美,人所共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何时西湖最美?古人云:“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真能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今天,我们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起去领略西湖雪景之美。
二.诵读课文
1、师范读文章,请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句读、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小组推荐学生范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
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通译课文,并归纳总结重点字词句,提出疑问。
(请学生通译课文,并点出重点字词句。教师指导。如:绝、更、拏、拥、毳、雾凇、沆砀、焉得、白等)
四.品读课文
(一)、情感铺垫
张岱对西湖情有独钟,曾写过《西湖寻梦》,在《自序》中,他说“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真爱西湖者,舍我其谁?
请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课文探究
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西湖情感的一个字,并从文中找出依据。(痴)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引用原文,可以拓展发挥。如:痴在行为——更定看雪。痴在情感——拏船独往。)
教师归纳引申,拓展学生知识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是个经常出现的字,如独爱莲、独钓寒江雪、独清、独醒……这些“独”字传达了一份不随波逐流的清醒、一种卓然不群的精神追求。苏轼说“高处不胜寒”,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人,必然是孤独的。试想:大雪铺天盖地,西湖万籁俱寂,天色尚未破晓,“我”就冒着严寒乘舟去湖心亭看雪,个中痴意,谁人能解?所以,“赏雪之情,无人领会”,只好“独往”了。
那么,为什么刻意选择“人鸟声俱绝”的“更定”时“独往”呢?因为此时西湖最宁静、最纯净、最本色,未被践踏污染。所以,“西湖之美,必于无人处领会”,只能“独往”矣。
“强饮”:可解“勉强饮”或“痛饮”,都是为酬谢知己。
一“独往”一“强饮”,张岱真可谓是西湖的“痴情知己”啊(www.1126888.com)!我们不妨改造苏轼的名句——何处无湖?何处无雪景?但少痴人如张岱者耳。
2、结尾引用舟子的话,是褒?是贬?
参考:舟子本意是贬,因为不理解“我”大雪中独往西湖的意趣。
作者引用是褒,是自得——“痴”亦常指最求理想境界的执著精神。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满心自得的一片痴情。)
(三)、写作探究
1、西湖美景,是否真的无人领会?(生回答)
从题目看,从“我”的情感看,都可以不写“亭中二人”;可作者不但写了,还花了不少笔墨,究竟有何用意?只是为了写此二人吗?
(学生品味最后一段中对二人的描写,可讨论)
教师总结,授之以渔。
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此处亦可以说:我见二客多痴情,料二客见我应如是。写痴情二客“大喜”,“拉余同饮”,正是借二客之眼,写痴情之“我”。一笔不写自己,却笔笔暗写自己。这种写法可称之为“对面落笔”,十分巧妙。
2、第一段也有些句子,作者是刻意从独特的角度落笔(不一定是“对面落笔”),自由读一读,看谁先找出,也可谓是“张岱知己”了。
明确:(1)“人鸟声俱绝”:从听觉写雪之大,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背诵此句)
①、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
(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适当点拨明确: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②、引导学习: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展示图画)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③、迁移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b.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c.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d.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e.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周密《观潮》)
④、拓展:看谁能用最新颖且贴切的量词填空。
一( )新月 一( )斜阳 夕阳外,寒鸦万( )
五.总结收获
请学生归纳总结学习的收获:
1、 领略了冬日雪湖的美景,知道了如何欣赏美景——不盲从,不做作。
2、 学习了写作技巧:选取独特角度,渲染自己感受;白描写法;巧用量词。
六.自选作业
1、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2、利用白描手法写一段人物或景物片段。
3、收集有关“西湖”以及“雪景”的诗歌。
以上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提供的8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