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10篇《优秀《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优秀《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其爱美的情趣。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了解分号的用法;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3、指导学生学习本课11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联系课文理解“荡漾、玩赏、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等词语。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指导学生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广西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吗???对!桂林山水(板书)。那么,谁去过桂林欣赏过这一美景,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么?
学生自由描述。
教师附和:是啊,大自然的美比人工雕琢的美更让人感到神奇。(听你这么一说我真想快点去看看呢。)咱们没去过也不遗憾,来,现在我们就随着作者到桂林去游山玩水,好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教师:我们快来读书吧,看看作者陈淼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桂林山水跃然纸上的。这一遍读书,请同学们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尤其要注意生字的读音,没读好的地方可以反复练一练。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一些较难读好的四字词要特别注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
3、指名读通课文。
三、整体感知,领略美感
1、教师:同学们读得多认真呀!大家预习时读课文了吧,现在又读了课文,你最想说的感受是什么呢?(学生纷纷发表见解。)
2、教师小结:看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美。(板书:美)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要充分领略桂林山水的美,这还远远不够。下面我们该怎样读书呢?(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提炼: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我们可以抓住重点的词句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我们可以欣赏作者的表达手法……
这就叫做“品味语言”。
四、精读第二段,品味语言
1、大家自由地读一读第二段课文,这一遍读书,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咬文嚼字地一边读,一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能不能在脑海里再现桂林山水的美丽画面。
你仿佛看到什么了呢?
学生若答:当我读到……,我仿佛看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又看到了非常平静的西湖的水。
教师则教学:这里用了一个什么词?(水平如镜)不知道你是否发现,这个词含有什么表达手法呢?(比喻)
指导读词。
教师:“波澜壮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海水一浪赶着一浪,奔涌向前。)声势浩大呀!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波澜壮阔。”和刚才的意思一样吗?看来,理解词语要联系句子才行,有时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完全不同了。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若答:当我读到漓江的水真静啊……时,我仿佛看见漓江的水非常的安静,一点声音也听不到,也看不到它在流动;仿佛看见漓江的水清澈见底,江底的沙石都清晰可见;仿佛看见漓江的水非常的绿……
教师则教学:同学们都根据文中的词句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也是一种品味语言的好方法。
2、比较句子。
看看,跟你们想象的一样吗???看配乐课件,教师旁白:这就是漓江的水,静静的,清清的,绿绿的,美吗?那么,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我们听听吧(估计多数学生会读第二句)。老师也是一读这一段就喜欢上了这一句,它好在哪里呢?
请看大屏幕,我们来比较一下??(出示一句就请同学读一句。)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得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多绿啊,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哪一句用在这里比较好?好在哪里?(第三句好,它是用排比的句式表达的。使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它不仅用上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同时还用上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比喻非常具体,生动,形象,使我们一读就仿佛身临其境了……)
3、指导朗读。
漓江的水美,作者写得也美,还得靠我们读得美呀。谁再来读?(教师指名读,教师先指导读好第一句。)
这里的“真”是“真假”的“真”么???“多么”在这里是感叹、赞美的语气,该怎么读?大家都练练。
“我听出了一种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教师读。“我听出你控制不住对漓江的喜爱之情。”“你的声音很柔美,我感觉到你是生怕破坏了这江水的静谧。”“同学们的朗读虽然不一样,但都是在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感情啊!”一起读。
这一句我们一起读得多好呀!下面两个分句,老师不指导了,相信大家能读好,练一练吧。
教师再一次指名朗读。
教师范读:大家都读得这么美,我也忍不住想读了??(画面出示,教师范读。)大家觉得美吧!那么就练一练。(学生再自由读,又指名读。)
4、背诵课文。
现在,我们这些游客已经来到了漓江边,坐在了竹筏小舟上,就等着导游来跟我们讲解了,谁来当导游?要当好导游,当然不能拿着稿子,请你准备准备,记一记导游词。(点名声情并茂地讲解。)
小结:读到这里,你明白了这样的水是什么样的水了吗???静、清、绿。(板书)
五、课堂小结,练写生字
1、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漓江的水美,下节课,我们还要去看看桂林的山。
2、练习书写本课的生字词。对笔画较多、字形结构复杂的生字,如,“澜、瑕”等要让学生在看清字形的基础上认真书写。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全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欣赏录象,导入新课
1、同学们去过桂林吗?想去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桂林游览一番。
出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录象)
2、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3、揭示课题:
齐读。读了课题,你认为作者会写些什么内容?(围绕课题质疑)
估计:桂林山水的特点怎样?
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二、重点学习第2自然段,欣赏桂林水“美”
1、听录音。思考:
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美”,划出来,朗读体会“美”在哪里?
2、根据学生的发现,随机学习:
讨论:
⑴桂林水的特点:
静、清、绿。
⑵学习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再读第1句,质疑:
(估计)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平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漓江的水”的画面)
⑶学习第2句,水究竟“美”再哪里?指名读,自由说:
比较句子,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
《桂林山水》教学教案设计 篇三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的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桂林山水》。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一课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照“总___分一总”的顺序分为5个自然段。第1自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4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洞的特点,先写漓江水的静、清、绿,接着写桂林山的奇、秀、险。最后洞的剔透、幽深。第5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和排比手法的运用,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重点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自然段。
(4)能仿照排比等句式描写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学习课文2、3、4自然段,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练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难点是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殷。
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第二、三、四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抓住桂林山、水、洞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盼写作方法。
第三课时:
学习课文第五段,总结全文,进行小练笔。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
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4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亲眼看一看桂林的山、水、洞,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便于学生的理解。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障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洞,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
(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像,配有课文录音。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和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桂林的洞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为几部分?依据是什么?
3.检查自学情况,开火车读课文,大家评赏。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①用“…”圈点标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这个特点的句子。
(2)讨论、交流以上问题,教师随机板书:水:静、清、绿
(3)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学生自由朗读这组句子。
小黑板再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读一读比一比,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漓江水的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4)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总结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设计一组句子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投影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学生讨论补充。
(5)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为了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更加生动、形象。
(6)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运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随机课件出示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和剔透、幽深的洞,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和洞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5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再次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看录像欣赏桂林的山水美景,并随屏幕上的文字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桂林山水》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教导目标:
1、理解词语含义,了解景物特点,并展开合理的想像,掌握运用对比手法显示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习“总—分—总”的表达方式。
2、通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情感。
3、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小学六年度课文,这是一篇写景佳作,是学生学习写景文章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范文。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的写法,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学校和学生分析
我校是一间农村小学,学生全部都来自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对语文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具备了初步的学习能力,如朗读能力,表达能力,一定的观察能力。班中同学们初步养成合作、交流互动学习等。
教学资源
桂林山水风光片、投影片、挂图
教学流程
一、课前启发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哪儿?看到哪些美丽的景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仔细。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壮阔秀丽的江河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山水秀丽,风景如画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去观赏桂林的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点明作者荡舟漓江的目的)
2、作者是按怎样的层次向我们介绍漓江的水?
3、作者对漓江的水的静、清、绿是怎样具体写的?
四、品读词句,领悟言美。
师:能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呢?请给大家读一读吧!
师:课本里有这样一句话。(出示例句: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读一读,谁能想像出漓江的水的样子呢?
师:“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总体感受和乐趣。这是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是与本文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的点晴之笔。)
师:采用引导方式朗读这一自然段。(括号外为教师引读,括号内学生齐读。)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五、引导自学,发挥想像。
1、师:大家还有什么发现?(教师板书“奇、秀、险”。)
2、师:作者是怎样描绘这座山的特点的?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依照学习第二自然的方法,读懂课文,感受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
3、师:怎样理解句子中的“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
六、总结全文,抒发感情。
1、师:看到这样的山和水,你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2、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两遍。
2、练习背诵全篇课文。
八、板书设计
总起:桂林山水甲天下
静
水清
绿
分述
奇
山秀
险
人在画中游
自我评价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使学生能有效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激发自主学习动机,教学未开始时,我便以自由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去过哪些地,看到过哪些美丽的景,使本来紧张的课堂气氛变得活泼、融洽。
2、开展小组合作。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共同研究,相互启发,加速知识的意义构建;另一方面,小组合作学习又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才能和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从而满足学生成就的动机。但我觉得整节课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够很地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动。
教案点评
过去很多老师都把教科书当作“圣旨”,即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或已经滚瓜烂熟,还是要硬着头皮去去。在这节课中,这位老师能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尊重学生的个性行为,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如何引导把学生带到《桂林山水》情境中去,“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总体感受和乐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情感。
《桂林山水》教学教案设计 篇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准备:相关的资料及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
2.播放《桂林山水》录像;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扫读生字词。 开火车认读。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
板书:
3.体会词语和句子。
投影:"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无瑕: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5.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3、预习《记金华的双龙洞》
附:板书◆
[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在读和赏析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谐的。我们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
创设情境,提升感悟。这节课的伊始,我组织学生交流了大量桂林的山和水的资料。初读了课文,我就请学生谈谈对桂林山水的感受,学生停留在一个“美”字上。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桂林,所以我介绍桂林风光的图片,学生欣赏后请他们用上“赞叹—描述”的方法,夸一夸桂林的山和水。有了直观的感受,学生的感悟自然更深。
入情入境,感情朗读。 桂林的水独一无二,桂林的山与众不同,都很美。但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请学生在两者之间选择其一,自己去读去感悟,说说喜欢的理由。当学生感悟得很不错,能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现他感受到的美时,就追问学生:你是怎么读好的?朗读时,你感悟到些什么?或是问其他的学生:听了他的朗读,你觉得他是怎么处理的,才读得这般好?经过学生的讨论,谈自己的感悟后,学生逐渐入情入境,对文本的感悟更深,朗读起来也十分投入,深深地陶醉在桂林山水的美景中。
直抒胸臆,激发创作。一起赞赏了桂林山水后,出示贺敬之热情洋溢的《桂林山水歌》,请想读的学生自由站起来,和老师一起朗读,抒发积蓄在心头的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课堂上,绝大多数同学站起来和我一起读了这首诗,我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将课堂推入了一个高潮。而后,我请学生试着吟一首小诗或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了图片的观赏,课文的描绘,《桂林山水歌》的燃情,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赞叹便自然地喷发了出来。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六
【设计理念】
在网络运行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条件下,体现学生在对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的浏览、比较、感悟、加工的同时进朗读、精思、吸纳、交流的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领悟桂山水的特点及作者的写作特色,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设计特色】
情境生动,信息丰富,平等交流,自主探索,以读促写。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伴着音乐利用播放祖国风景名胜的图片,揭题后,让学生登录桂林网站,了解桂林的历史、特点。
设计意图:在诗情画意的情境中,学生初步感悟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了解到桂林山水历史悠久,闻名天下,为后面的学习、朗读、理解打下良好基础。
二、观看网络视频,整体感知课文
1、围绕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让学生看网络视频,听课文朗读。然后学生再自读课文,边读边想,确定符合自己学习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学生在看、听、读、想中,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欣赏了课文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学习目标的交流与确定,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收获,学习更主动。
2、理清课文结构,找出中心句:
围绕中心句让学生上网搜集、浏览相关资料,再口头综述所看到的资料、景象。
设计意图:对语文的学习必须建立在一个整体感悟的基础上,不能把课文内容弄得支离破碎。所以,学生抓住中心句,知道了学习的重点,也可以围绕中心句收集信息,浏览资料,准确理解课文。归纳、描述所浏览的资料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可进行创新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三、指导学习第二段
1、学生先看图、读书、质疑,利用电子邮件进行讨论:
在此基础上,找出并理解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再让学生用关联词把漓江水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最后让学生感情描述漓江水的特点,朗读课文中的感叹句和有关句子。
设计意图: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是半扶半放,通过让学生自读、质疑、讨论,让学生充分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描述,对桂林山水喜爱和赞美的感情被充分激发,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了沟通和共鸣,从而使感情朗读课文做到投入而声情并茂。这里着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感情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2、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自由发表对桂林水的看法,再在感情朗读中体会、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容量大的优势,让学生快速浏览,畅所欲言,加深对漓江水的感性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灵气与悟性。以感情朗读、平等交流作为主要手段,体现师生平等互动的关系。
四、自主学习第三段
师生总结第二段的学习方法,并按此方法自学第三段,不明白的地方可举手或发送电子邮件向老师、同学请教。学完,自主汇报学习体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学习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后,给学生思维以导向,使他们积极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五、以读促写,完成课堂小练笔
学生通过上网调阅祖国各地风景名胜的资料,抓住特点,认真观察,恰当展开联想,并学习运用《桂林山水》一课中的写作方法,仿写一小段话。写完后,用电子邮件的形式传阅、修改。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才能赋予学到的课本知识以生命力。在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运用所学习过的观察方法、写作方法,使学生及时积累所学过的知识,并与伙伴享受成功的愉悦,激起了良好的学习心境。
六、自主总结,激励爱国之情
学生在网上交流天地学习感受:你最大的学习收获是什么?做的最好的是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又是哪些方面呢?交流完毕,教师激励同学奋发学习,把祖国江山妆点得更美好。
设计意图:教育最终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在交流比较中,学生自我反省,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了清醒的认识,使今后的学习可以取长补短,有的放矢,有利于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篇七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陈淼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描绘了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赞美了桂林的山水,表达了作者对这桂林山水的热爱,当然也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课文按照整、分、整的顺序来对桂林山水进行描写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并累积这些词语。
2、通过看图和学习这篇课文,把握好桂林山水的特点,并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3自然段,并背诵课文。
教育目标:懂得自然界的伟大,培养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操。
发展目标:
1、掌握具体叙述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作文中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2、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和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会作者观察和表达桂林山水的方法和技巧,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桂林山水的特点,理解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教学方法:问答式、多媒体课件、欣赏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通过我们之前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课文的生字和生词都已经认识了,复习上节课的字和词(“水平如静”、危峰兀立”、“形态万千”、“波澜壮阔”、“连绵不断” 、“峰峦雄伟”)
二、学习第二段
(1)观赏漓江水的图片,认真阅读这一段文章,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并用三个字概括其特点。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2)再次认真阅读这段,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漓江水的特点?有什么效果?
(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做的效果是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更加突出漓江水的特点。)
(3)分析这段的句式特点
(这段由三句构成,第一句以别处的秀水作比较来显出桂林水,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漓江的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分句组成,每个分句以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前半句写出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是作者自身的感受。)
(4)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三、学习第三段
(1)观赏桂林山的图片,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第二段的方法来学习第三段,画出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并也用三个字进行描述。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2).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四、体会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第二段的结构与第三段的结构差不多,同学们要能够在学习完第二段后对第三段结构进行分析,把桂林山的特点具体描述出来。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五、板书设计
静:感觉不到在流动
漓江水 清: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仿佛无瑕的翡翠
奇:拔地而起 形态万千
桂林山 秀: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
险:危峰兀 怪石嶙峋
六、课后活动
1、写一篇有关自己旅游的小作文。
2、桂林今年将举行新世纪的第一个“山水旅游节”,老师要请大家一起来当小小设计师。同学们可以个人设计,也可以合作设计。把好的设计寄给桂林市旅游局。如果被选中,你设计的标志和宣传语说不定就会传遍大江南北,传到世界各地,这也是对桂林旅游业的一个贡献,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选做)
《桂林山水》教学教案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会用“观赏”、“形态万千”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形象具体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4、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本课先总起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叙述方式和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5、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形象具体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放大课文、课文图片。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一、学习课文。
1、范读课文。
二、检查自学情况。
甲天下:天下第一。
观赏:观看和欣赏。
无瑕的翡翠:没有一点斑点的绿色的玉。
拔地而起:指从地面突然高出。
奇峰罗列:指千奇百怪。
屏障:像屏风起遮挡作用的东西。
危峰兀立:指高峰耸立。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叠的样子。
三、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想想人们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指导分段。
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写桂林的水。
第三段:写桂林的山。
第四段:总写桂林山水。
3、再读课文,体会为什么这样分段。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重点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攀登观赏欣赏游览漓江屏障明丽形态万千波澜壮阔连绵不断怪石
嶙峋云雾迷蒙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甲天下”是天下第一的意思,这就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于是来观赏。“观赏”是观看和欣赏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思考:这段有几句话?
2、第一句话将漓江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进行比较,强调了漓江的水有它的独特之处。
3、第二句话讲了什么?(漓江的水的特点)
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边讨论边板书: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水清可看见江底的沙
绿仿佛一块无暇的翡翠
①指导朗读。
②读第三句话,读后思考:这句话讲了什么?(讲人们荡舟漓江的感觉,“船桨激起……岸在后移”这句话说明了漓江水的静,正是由于静,所以人在船上几乎感觉不到船在前进。)
③指导朗读,试背课文第二段。
四、作业。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说说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造句。
观赏——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三段。
思考: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2、课文第一句话讲了什么?
第一句用桂林的山与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作比较,突出桂林的与众不同。
3、指导朗读。
4、课文第二句讲了什么?
板书:
奇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
山秀像……像……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
说说下面一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1)我攀登过泰山,游览过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2)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形态万千”是什么意思?用“形态万千”造句。
指导朗读。
三、讲读课文第四段。
1、“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①桂林有山有水,水是那样的静、清、绿,山是那样的奇、秀、险,而且山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清水秀,一片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观赏桂林山水,沿途所见都是这样的美景,所以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②说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
(游人乘船在漓江观赏桂林山水,就好象在风景优美的画中游览,景色太美了,使人忘了自己在江上游览。)
四、作业。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讲讲桂林山水的特点。
二、学习写作特点。
学生读课文,思考后讨论:课文第二、三、四段的内容和课文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有什么联系?
(总起——分述——总结)前后照应
三、齐读全文。
五、作业。
1、填空。
我看见过的大海,欣赏过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啊,静得;漓江的水真啊,清得;漓江的水真啊,绿得。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
我攀登过的泰山,游览过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啊,一座座,,像,像,像,,;桂林的山真啊,像,像,,;桂林的山真啊,,,好象。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这样的水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山间,江上,让你感到,真是(“”)。
板书设计(略)
《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篇九
一、看拼音写词语。
lí jiāng bō lán zhuàng kuò kuò sàn guài shí lín xún wēi fēng wù lì fěi cuì
( )( )( )( )( )( )
fēng luán xióng wěi zhú fá lián mián bú duàn shuǐ píng rú jìng pān dēng
( )( )( )( )( )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 )里。
1.“桂林山水甲天下”中的“甲”的意思是( )。2.“丢盔弃甲”中的“甲”的意思是( )。
a.天下的第一位。b.居第一位。c.某些动物身上的硬壳。d.手指或脚趾上的角质硬壳。
e.围在人体或物体外面起保护作用的装备,用金属、皮革等制成。
二、组词。
峋( ) 赏( ) 瑕( ) 秦( ) 浆( ) 峦( )
绚( ) 尝( ) 假( ) 泰( ) 桨( ) 恋( )
峰( ) 绕( ) 绵( ) 漓( ) 彩( ) 栽( )
锋( ) 烧( ) 棉( ) 璃( ) 采( ) 裁( )
三、读课文,分类写词语。
写出山的形状的词语:
四、按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样的水是指什么样的水,这样的山是指什么样的山。
2.“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五、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大海 翠绿的( )( )的泰山 无瑕的( )
( )的西湖 新生的( )( )的香山 连绵不断的( )
六、判断句子的正误,在正确的句子后面画“√”,错误的句子后面画“×”。
1.“形态万千”的意思是:有一千种或一万种形态、姿态。( )
2.“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是比喻句。( )
3.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
4.“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和“这样的水被这样的山围绕着”的意思是一样的。( )
5.因为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了一道道水纹,所以我才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十
【设计理念】
提倡感悟的研读方式,让学生领会到内容中隐性存在的情感、思维和精神,这样才是全面、完整的语文教学。
【设计特色】
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块去游览一座具有两千年的历史名城──桂林,去欣赏那里的山,那里的水。
(播放课件)
2、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生自由发言3-4个)
柔美的音乐,迷人的美景,把学生带入了风景如画的桂林。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课文的内容悄无声息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桂林山水的确很美,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向我们介绍桂林山水的美的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师:读了课文后,谁能概括到说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静、清、绿、奇、秀、险)
自主读书,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过渡语:
同学们概括得很准确,漓江之水静、清、绿,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描述他的呢?请听老师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三、“桂林之水”语句的品读
1、师配乐范读第二段。
2、师:同学们听得真认真,你们想读这段吗?(生想)好的,不过读的时候有个要求,什么要求呢?听好啦,就是在读的时候,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多读几遍,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然后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一定记住:先读、划,再交流,开始吧!
3、生学习第二自然段。
4、师:现在我们把刚才的学习作一个汇报,当你们站起来发言,作汇报的时候,先要有感情地把你喜欢的句子读出来,再说说你喜欢这个句子的理由。
5、生汇报: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为什么喜欢?根据生说的句子师出示课件。你从哪儿体会到静?你能读出静吗?再请读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为什么喜欢?出示课件,要是我见到这么清的水,会情不自禁地捧些泼洒在脸上,一定很凉爽舒服,如果是你,还有哪些想法?谁能读出这种清?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为什么喜欢,出示课件,怎么通过读表现出来?请竞争对手读。
6、师:接下来请女同学把第二段有感情地读一遍,男同学要认真仔细地听女同学朗读,边听边看课件。老师看是女同学读得好,还是男同学听得好。
过渡语: 听得真认真,读得真好!让老师陶醉在你们朗朗读书声中。刚才我们用读、划、议的方法,学习了第二段,下面请你们用这种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第三段。
四、“桂林之山”语句的品读
1、生自学第三段。
2、师:现在我们把刚才的学习做一个汇报,当你们站起来发言,作汇报的时候,先有感情地把你喜欢的句子读出来,再说说你喜欢这个句子的理由。
3、交流汇报: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为什么喜欢?指导朗读: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读的时候应一个比一个比一个读得重。
生: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生每说一句老师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山的秀、险。可以点名读,也可两人竞赛朗读。
4、师:这些句子确实写得好,那你觉得这段中哪些词用得很好!为什么?生回答。
5、师:小结:同学们,由此可见,作者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功夫多深啊!如果我们把这些词语能在今后的写作中活学活用,同样的,就能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6、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看课件,欣赏一下桂林山的奇、秀、险。
师引说:桂林的山真奇啊!这座山像什么?这头大象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山?
(月亮山)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 )像( )桂林的山真奇啊!( )
7、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汇报,老师觉得你们真聪明,第一,能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段,举一反三的能力强。第二,发言积极,朗读有感情。老师为你们的进步由衷感到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教者没有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和串讲串问,着力于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课件出示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美读课文,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深化。
五、拓展延伸
1、师:桂林是一座历史悠久,山水风光迷人的风景名城。课前同学们通过看图书、上网等多种途径收集了许多有关桂林方面的资料,对桂林有了一定的'了解。有没有同学收集的内容是课文没有写到的,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桂林。请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小组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4、桂林的风光真是太美啦!难怪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师板书。
5、学法指导:
师:你们介绍得真全面。但是我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弄不懂了,既然桂林有这么多美景,那作者为什么不都一一介绍出来呢?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所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根据写作目的,围绕中心来选择材料,要做到详略得当,不能面面俱到。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材料,既拓宽了视野,又加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提高言语表达 的能力。
六、感悟山水组合美
1、师:漓江的水美不胜收,桂林的山独具魅力。我决定带一台摄象机去把这美景录下来,到底是拍摄山呢?还是拍摄水呢?谁帮我出个主意。
2、师:失去桂林的山或失去桂林的水,桂林都会失去一半的美。其实课文最后一段告诉了我们答案。
3、点名读最后一段,生评议。重点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播放课件)
4、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在“拍山还是拍水”的争论中,学生自悟出山水依偎、不可割裂的道理,领会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真正内涵。
七、宣传策划,创意展示
1、师: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用了这样一篇文字优美的文章来赞美了桂林,你们想赞美桂林吗?那请大家开动脑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广告语、对联、诗、歌曲等等,来赞一赞这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吧!
2、生先小组讨论,再全班汇报。
【课后反思】
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的传授,而是一种能力建构。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论选择哪种学习方式,均围绕语文的学习目标──学习言语来进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体现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正确途径,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课内与课外、语文与生活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在不断扩大的言语空间中自由驰骋。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10篇《优秀《桂林山水》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