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浅析论文精选7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7篇《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浅析论文》,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篇一
体育教师的素质最终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把体育教师的成长放在重要位置。通常情况下,体育教师成长的标志体现为体育教师在教学改革程中实现的角色转换和专业发展,然而,在促进体育教师角色转换和专业发展的同时,应该特别重视体育教师的教学习惯在体育教师成长历程中的特殊作用。体育教师若能从教学习惯的转变入手,排除阻扰自身成长的习惯因素,提炼出有价值的教学习惯,将更有利于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同时,良好的教学习惯也是一个成熟和优秀的体育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因此,在新的体育课程条件下,应把体育教师的教学习惯创新作为体育教师发展的突破口和立足点。
1 体育教师教学习惯的形成
习惯通常是人们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受环境氛围和某种行为倾向、心理定势的影响而养成,在短时间内不容易改变的思想和行为倾向。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而难以被觉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调整和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最后形成稳定行为的过程。习惯存在于体育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它是体育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带有自觉性和潜意识特征的教学行为,是体育教师个人的教学经历、文化人格和群体的教学传统等复杂因素相互凝结与渗透的结果,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教学适应和教学感悟的结晶。体育教师教学习惯的形成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 1 体育教师个体的教学心理定势和稳态教学环境的影响
心理定势是一种心理惯性,是个体心理的一种定向准备状态,这种准备可以使个体的心理能量发挥到极致,它是人们快速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师在教学生活中同样存在一些教学心理定势,因为体育教师总是带着一定的教学期望、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走进教学生活的,这些教学期望与预设有助于体育教师预先明确哪些是必做的、应做的,哪些做法是应该避免的,从而可以把精力和智慧投向更有价值的教学行为中去。心理定势如果受到不断的强化,就会转变为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同样,如果体育教师的某种教学行为暂时带来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在心中就会对它形成稳定的信任感,就会有一种不愿意去改变它的心理倾向,以至于即使有一天这些教学行为不再合理,体育教师们也会表现出“敝帚自珍”的态度。
与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心理定势相比,稳态的外部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更为特殊的作用。与其他职业的工作环境相比,教学环境可以说是超稳态的。在这种稳定的、缺少变化的环境里,促进行为改变的压力就非常小,体育教师的某些教学行为得以长期延续并坚持,教学习惯和教学定势的形成也成为教学环境影响下的必然结果。
1. 2 体育教师个体教学经验和群体教学文化的影响
当体育教师融入教学生活后,他会从中获得一些体验和认识。由于这些认识是源于体育教师自己的亲身体验,是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并灌注了自己的情感期待和价值寄托,所以体育教师会从获得这些经验的过程中找到自我,因而也能获得愉悦和满足。同时,他们还要受到来自体育教师群体的教学文化氛围的熏陶。教学群体文化是存在于体育教师群体中,由多数体育教师拥有的、具有传统意味和传承色彩的教学认识和观念。例如:怎样了解学生,如何进行课堂管理等,它为体育教师提供了一套可以模仿的程序与步骤。生活在体育教师群体中的体育教师个体,常常会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群体共同遵循的教学文化,并在教学生活中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既有个体经历认同又有群体文化支持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行为。
1. 3 外显的教学认识与内隐的教学知识的协同作用
由于体育教师受到外显的教学认识(可以理解为人所共知的认同率较高的教学观念,但它相对于体育教师自己的观念而言是外来的、异己的) 的影响,形成教学习惯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即把优秀的教学理念和行为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成果和实践准则。但在把同一教学认识或观念转变为教学行为并使之习惯化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个体之间因内隐教学知识的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内隐教学知识又称为体育教师的缄默知识,这种知识具有私人性和情景性特点,它与体育教师个人特殊的教学经历和所遇到的特殊的教学场景有关;这种知识可能无法被推广,或许也很难为他人所认同,但潜在地为体育教师自己所认可。当外来的教学认识进入体育教师教学观念领域时,常常会受到这种内隐教学知识的“稽查”和修改。如果它们之间一致程度高,就接受外来的认识;否则就拒绝;处于中等程度相似时,他们可能接受其中一部分,但对其余部分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正。这充分证明了体育教师教学习惯的形成具有个性化色彩和个体差异性,而教学习惯的迁移和改变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教学习惯的形成在受到某些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具有必然性,因为它得到某些复杂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的支持,即它既受到内部的心理定势、个人经验和内隐知识的影响,也受到外显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师群体和显性的教学认识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都在与体育教师日常的教学生活相结合,并经过长时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学习惯得以生成的教学生态环境,教学习惯就在这其中孕育和发展。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篇二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概念、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主要由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等组成,主要存在体育教学基本功较差、体育专业技能能力与理论知识储备不同步、体育教学科研能力不高、体育教学责任感不强等问题,并提出了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其教学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
1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概念释析
从哲学上讲,能力是指主体对于所完成任务的作用。教学能力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主体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是教学活动任务被完成的条件和方式的反映。对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内涵的界定,应在教学能力定义的基础上来阐述其特殊性。籍此,笔者认为,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是指体育教师以认知能力为基础,以一定的生理(身体素质)和心理(个人职业价值取向)为支持条件,以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为必要条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带有体育学科特征的专业能力。
2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
体育教学的一般程序可分为教学准备活动、教学实施活动、教学评价活动和教学总结活动。因而,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应当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这五项能力是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对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来讲,这些能力的表述可以有所不同,但这些能力所要求的内容缺一不可。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见。
2.1体育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就是常说的备课能力。在体育教学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依据体育教学目的的决定性原则、教材内容的规定性原则、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原则、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原则和教学活动的教育性原则进行备课。根据这五个原则,我们认为体育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处理教材和使用教参的能力、选择教学方法能力、教具设计和操作能力、教案编写能力等4个方面。
2.2体育教学组织能力
体育教学组织能力是指将备课内容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实施的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动作技术示范能力、因材施教能力等3个方面。
2.3体育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
对学生学习的状况进行评价诊断的目的是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成功度,排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障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与反思,一是可以判断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由此修定教学目标和改进教学方法;二是可以判断一些差生不能进步的原因。除了教学方面的原因外,还有非教学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心理、生理、环境等方面。因此,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在促进体育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4体育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
体育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是指体育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体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揭示教学问题的本质,得出科学结论,并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创造性教学的一种能力。
3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3.1体育教学基本功较差
对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而言,由于刚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不久,尚未完全适应从学生向老师角度的转变,对于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往往难以驾驭。例如,部分青年体育教师在编写体育教学教案时常常在网络资源上下载,直接套用。能够参考体育教程,自己编写体育教学教案的老师较少。在体育教学教案设计、体育教学活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掌握事实、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转换与衔接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此外,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传授体育技能,往往忽视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少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交流,致使体育教学效果不理想,难以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3.2体育专业技能能力与理论知识储备不同步
比较而言,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一般都具有1~2项专业技能,持有相关专业技能资格证书,能够完成相关体育运动技能。因此,在体育专业技能的展示与示范方面,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能够将体育专业技能完成过程进行清晰呈现,并获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在讲解体育专业技能的基本原理、动作要领等方面较为欠缺,体育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储备不同步,致使学生难以深层次地理解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从而降低了体育教学效果。
3.3体育教学科研能力不高
对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而言,除了完成高校基本体育教学任务之外,还应积极从事体育教学科研工作,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体育教学效果与改进措施。实际上,多数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较少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交流,并且在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育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积极性不高。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不多,从事体育教学科研的能力水平有限。
3.4体育教学责任感不强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提升自身体育教学能力、增强体育教学责任感方面的意识不强。多数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没有为明确职业生涯设计规划,没有在专业发展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中,相当一部分青年体育教师甚至连自己的工作职责都不清楚。此外,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责任感方面的意识也不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练习不闻不问,较少对自由散漫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有的甚至听之任之,将“体育教学”视作“养家糊口”的工具。
4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4.1重视岗前培训,提高认知水平
对于新进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应重视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对从事体育教学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等基本知识进行系统培训,提高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认知水平,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价值观,具备从事体育教学的师德素养,从而为体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4.2指派指导教师,提高教学基本功
针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教案编写、课程设计、沟通交流等方面问题,高校部门应从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情况出发,为其配备指导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专门指导,对教案编写、课程设计进行辅助修改,并要求青年体育教师跟随指导教师随堂听课,参与课后谈论,撰写听课心得,逐步提高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4.3建立青年体育教师体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对于青年体育教师这一群体而言,应针对其特点建立相关的体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不能“一刀切”地搬用学校的综合评价体系。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客观地反映青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科学地反映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为其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4.4完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科研培养制度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方面的能力培养,应形成稳定科学的制度。只有相关制度的保障,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才能更好地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才能够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科研能力,从而更好地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5结语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等组成。主要存在体育教学基本功较差、体育专业技能能力与理论知识储备不同步、体育教学科研能力不高、体育教学责任感不强等问题。因此,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学能力结构的构成,针对存在的问题与瓶颈,采取相关优化路径,科学地促进其教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彩红。体育教育专业艺术体操专修生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xx.
[2]黄大海。体育教学评价系统分析与智能评价系统设计[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xx.
[3]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
[4]李爱民。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学生教学能力的综合评价[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2)。
[5]周卫,黄美琼,兰润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系统性探索[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xx(1)。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篇三
1教什么
教什么?有时候会困扰我们教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首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特别是新课程推出后,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放宽对教学内容的限定后,给体育教师带来的疑问是——教什么?体育课的制订需要根据不同年段的水平特点、教材特点、气候特点以及不同教材搭配等情况来综合考虑。其次,在确定教材后,要明确教学内容的时数比例,要坚持实践性、灵活性、综合性的原则。再次,需要明确每个教材的教学计划。例如,蹲踞式跳远这一教材,应该划分为几个教学课时,每个课时应安排什么教学内容,不同内容的重难点是什么,这些都应该明确。最后,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的一些内容也会占据体育课的课时,如何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教材中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例如,20xx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有较大的调整,除身高、体重、肺活量、50m跑、坐位体前屈为各年级学生的共性指标外,高中各年级组还有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生)/1min仰卧起坐(女生)、1000m跑(男生)/800m跑(女生),我校将该内容作为体育课成绩的一部分,是为了让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较好的时间保证,符合教材选择要符合本地区的特点。这是我们要知道教什么的问题。
2怎么教
怎么教?这是教学策略问题,当我们定好教学内容,就考虑用什么方法来教会学生所要学的内容。教师在处理一个教材时,更多的是关注教材本身的重点难点,针对教学重难点来设计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手段和方法。怎么教,更注重教师对教学手段的掌握,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技巧的领悟,理论指导实践的倾向更浓。在教授女生行进间双人传接球第一次课时,一般都会把学生的脚步动作作为重点,把脚步节奏和手脚协调配合作为难点。围绕重难点设计教学手段,一般都会考虑由易到难,由徒手到持球,由走到跑,由慢到快。练习方法依次有:
(1)2人走动中徒手传接球练习;
(2)2人跑动中徒手传接球练习;
(3)2人走动中传接球练习;
(4)2人慢跑中传接球练习。但是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单个练习时,看不出有什么不妥,但是当最后完整练习时,女生的带球走现象很明显,前面设计的徒手、慢跑等练习形同虚设,练习中还是要反反复复强调,教师教得烦累,学生学得茫然。这对于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就会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有它的可取之处,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时常考虑,在不多的教学课时里,能否有更好的方法来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呢?在教学实践和反思中,笔者对教学手段进行了一些改变。练习方法。
(1)原地正面提膝传接球练习;
(2)原地小跑正面传接球练习;
(3)左右侧向原地小跑传接球练习;
(4)行进间传接球练习(由慢到快)。这个练习手段的变化,使女生带球走的现象大有改观,因为这个练习从头到尾都在用节奏的方式,来刺激学生传接球时跨步接球,上步传球的脚步节奏,当学生适应了这个节奏,在行进间练习时就较少出现带球走的现象了。在强化了脚步动作和节奏的练习后,让学生进行慢跑中传接球练习,这个练习当中也会出现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因传球路线的不稳定而出现停顿或走步现象,但是在前面脚步动作和节奏练习的基础下,学生对脚步节奏熟悉,对运动中的传接球有了适应,教师在讲解和对比原地与行进间传球路线的不同后,学生一般都能够较快地调整传球线路,从而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是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更明显地体现教学效果。
3怎么学
于素梅《体育学法论》一书中定义:体育学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为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等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和认知策略。学法有听讲法、观察法、模仿法、练习法、提问法、讨论法和展示法等。在日常教学中,怎么教的问题探讨得较多、较深,因为涉及教师层面较多,教师比较关注;但是怎么学涉及学生层面较多,模糊性更强。怎么学的问题总觉得是一个“黑箱”,我们教学中知道学生会遇到一些学习困难,但是不太容易解决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因为,人的大脑不象一张光盘,刻录什么内容就能输出什么资料,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当我们将一个动作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经过自己的视觉表象,输出所学的动作各异,在学生头脑中加工处理的过程就是我们为之困惑的“黑箱”。但是,这个学习的“黑箱”肯定有迹可寻,可以从外显的行为方式来判断学生内隐的认知策略。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会、学得好,这是我们教师必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学法的探讨开始在部分教师中热衷起来。怎么学是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的关键。这中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纽带——学法指导,学法指导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最有力的环节。学法指导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能够较好掌握动作技术。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知道学生学习的策略,了解动作表象的加工过程,是进行有效学法指导的关键。学法指导可以多种多样,其来源可能是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可能是从别人那里借鉴的方法,也或者是经过讨论研究总结出来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学生练习过程中,他们的动作反应了其在学习中对动作的理解和技能习得的反馈,根据这个经验,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听讲,如运用不同的语气,提高学生听讲前的注意力;如观察教师动作前,要求学生重点观察哪一部位;如模仿动作的时候增加情景设计,提高学生对动作的理解等。要让学生互相学习,学会互相评价来提高对动作的认识。以情景教学为例,在学习抢篮板球的卡位动作时,如果教师先预设比赛场景动作,模拟比赛画面,那么抢篮板球的卡位动作也就很自然地体现了,这比简单的设计起跳时机,练习跳抢篮板球的动作对学生运动表象的刺激来得更深,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做动作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对动作的把握。一开始学生可能对卡位动作不熟悉,教师根据前面的情景教学,再讲解动作要领,就便于学生对动作的顺序和结构的关注了。然而动作要领讲解即冗长又不利于学生记忆,教师就应该在学法指导上下一番功夫,让学生简便记忆动作。如编顺口溜:取位准、下盘稳、身贴紧、合理顶,用“准、稳、紧、顶”4个字形象地将卡位的整个要学的动作归纳其中,学生从视觉表象转化为运动表象就更加容易,学习就更加简便,效果就更加明显。教法是学法的基础,学法是教法的智慧表现,而连接教与学的学法指导,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提高教学效果的法宝,值得很好地挖掘与开发。
4学得如何
学得如何是教与学结合的成果,是检验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以及教与学之间的学法指导成功与否的最直接的显现,教与学所围绕的最终结果是学习效果。如何评价学得好坏,应该从几个方面来考量:首先,要看教师对整节课的预设,从教学目标来判断教师是否了解学情,是否能正确定位该教材的难易程度。例如,教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是初步掌握某个动作,那么对学生学会技能动作的要求就低;如果是较好掌握某一动作,那么对学生学会技能动作的要求就较高;如果是熟练掌握某一动作,那么学会该动作的程度就更高了。其次,要看学生学习目标,也就是学生最后所学动作是否完成了学生自己所要求达到的程度,他们对课的体验是轻松愉快的,还是沉重有负担的。再次,要看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的学法指导是否合适,在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是否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有没有亮点和创新之处等。经常听课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触,某个教师的课上得很好,很成功。在反思、探讨的时候发现,课上得好,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会某一动作时,很有方法和手段,学生能很快理解和有效模仿,形成了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风格,这是很让人羡慕和敬仰的。笔者身边就有这样优秀的教师,经常对这些教师感慨地说:“一直在模仿,却从未能超越。”所以,学法指导是应该值得重视和开发的,未知的东西多,却有无限的“风光”在其中。
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浅析论文 篇四
对于初中阶段体育学科教育教学来讲,德育教育同为重要。体育能够提高初中学生的健康观念,使学生通过日常的体育训练学习体育基础知识和体育技能,同时还能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砺练坚强的意志和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目前,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教师要将学生的心理特点作为依据,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合适的教学方法既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体育知识以及体育技能,还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通过努力,找到初中体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有效途径,促使课堂流光溢彩。
1、德育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和理解德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推动德育工作发展的前提。德育教学重在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影响和教育,体育教学则更强调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观念的培养。德育是学生做事做人的内在影响因素,也是学生进行日常生活学习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工作是外力,是学生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能够对学生的主观认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能够促使学生转变生活和学习态度。初中体育能够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发挥动态教育优势,以运动作为核心,以体育练习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发挥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心理的作用力,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既能够进行体育锻炼,又能够进行脑力思维,充分融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作用,利用实践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以行为培植思维,以思维引导行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发挥体育活动的实践功能,并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道德培养、人格塑造结合在一起,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在体育教学的合作互动中,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对待团队合作和成员失误,让学生在体育竞技活动中学会如何正确对待错判和漏判等。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工作不是简单的喊喊口号,也不能只是做做书面上的文章,而是需要以体育实践推动德育工作开展,以德育工作促进体育工作的进步。
2、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措施
初中阶段体育教学是初中时期教育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对目的和意义做出简明扼要的阐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或在思想上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为顺利实施教学做好铺垫。这种方法需要教师用坚定、充满期望和热情的话语进行表达。以使学生备受感染。
效果奖励法。对在练习中完成任务好的学生,教师可安排他们去进行一些他们所喜爱的球类项目练习,这样对其他学生是一种无形的锻炼。在达到增加练习的同时,教师能腾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其他学生进行辅导,让更多的学生迈人到合格的行列中。
感染熏陶法。德育教育中感染熏陶的艺术能使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受到教育,要充分发挥此法在思品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创造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从点滴人手,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榜样激励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体育课中应充分利用英雄模范人物以及教师所展示出的良好师德和表率作用来熏陶学生,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养成优良的品质好行为习惯,使之更好完成体育的学习。当然,良好的方法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发挥优势,注重方法的指导,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3、有效开展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非常常见,通过运用小组合作法进行锻炼,可以提升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这主要是由于在实际合作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只考虑自己,还要考虑到其他同学,只有与其他同学团结合作才可以取得最终的胜利。比如,在800米的长跑训练中,学生都害怕累,不想继续坚持。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坚持跑了下来,但是他们没有任何的成就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强学生跑步的兴趣。在上课的时候,教师以八个人为一组,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且还要让他们为自己的小组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当取完名字之后,教师要讲解关于此次跑步的要求,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调动学生练习跑步的积极性。在小组跑步过程中,体力好的学生要帮助体力差的学生,并且要鼓励他们,在此过程中就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集体主义观念。这种教学理念中也渗透了德育教育,让学生真正懂得互帮互助、相互关爱的同窗之情。
4、德育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
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知识贫乏谈不上教书,更谈不上什么育人。体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体育学科的系统知识,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科学的思想往往贯穿于学科的体系中,体现在知识结构的联系之中。新课标体育教材是根据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学校体育的功能、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情确定的,编教材时把各种有益的思想渗透在教材之中,只有系统的掌握才能领会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思想道德修养和认识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用辩证唯物论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而教师自身也要有良好师德和健康的意识,时时处处用向上的情绪,谈吐文雅,严予律己的行为,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高尚的文明言行,优良的品质,以身作则的形象,健康的情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甚至是终身难忘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课堂德育的效果也将会大大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应用有效措施,开展小组合作,满足德育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促进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开展。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篇五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行,高校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科目之一,逐渐为社会所重视,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通过介绍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对目前好笑体育课程改革的意义进行分析,简要概括高校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加快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新课改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有一定要求,教师应加强对教学能力提升的意识,完善教学方法,提高高校学生体育学习质量和水平。
一、教学能力基本内涵
教学能力,即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的专业能力,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衡量,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教学能力是对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显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促进作用,在教师进行实际教学中,利用教师的专业技巧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因此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最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当中[1]。
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课程改革要求高校体育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不仅要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进行培养,还要求学生应该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体育习惯,新课改的实施,有助于学生个人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我国的体育事业进步保驾护航。
三、新课改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需求
(一)教学研究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强化教学质量,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通过对教学的深入研究,教师的专业技能会快速提高,这样一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便可以将最规范的体育技能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规范动作要领,从而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非常理想。在以往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教学时,基本以教学理论基础知识为主,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体育常识[2]。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教学目标也有了很大变化,教学过程中更加看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深入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处理信息能力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来临,信息技术得到了普及,在社会中各个行业中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教育行业中很多科目的教学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掌握处理信息的能力,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教学之前精心制作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音频或者视频,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这样不但提升了课堂教学气氛,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见,教师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
(三)融合学科能力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不断将各门学科进行整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具备融合学科的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认知程度,掌握各门学科基础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同时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友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高校体育教师为培养自身的融合学科能力,首先,教师必须要努力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将体育与其他知识融为一体,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高校体育教师还要经常做出教学反思,总结融合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找寻改正的方向,如果是由于教师对某项学科知识掌握不足,便加强学习该学科;如果是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就要研究出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与其他科目的教师进行沟通和学习,从而快速提高教学水平。这样一来,体育教师就能完美的将学科知识与体育融合在一起,不但培养学生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4]。
(四)组织教学活动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阶段,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诸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等等,实践教学阶段,教师应通过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身体情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五)教材驾驭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为绕教材进行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编写,因此需要教师对于大学体育教材全面掌握,同时,教师在熟悉和了解教材的基础之上,还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传统体育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进行体育动作和技巧进行演练,学生跟着教师进行模仿和学习,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严重桎梏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应该及时转变身份定位,作为引导者和掌控者参与到教学当中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和心理接受能力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5]。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培养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处理信息能力、融合学科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和驾驭教材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更加扎实,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促使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也能加快高效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邱蓁蓁。课程改革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赤子,20xx(11):67.
[2]王林毅,于巧娥。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发展对策的研究[J]。运动,20xx(6):70-71.
[3]谢辉。课程改革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体育与科学,20xx,31(5):97-99,79.
[4]李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与优化路径分析[J]。运动,20xx(17):63-64.
[5]马浩鹏。高校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策略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4):104-105.
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浅析论文 篇六
自苏格拉底就开始过“美德是否可教”的质疑,一直以来这也是德育颇受争议的话题。“有形德育”的凸显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德育的形式主义和道德说教之风,多存在着“以完成要求为本”“以教师的教育任务为本”的现象,造成德育“活动多,说教多,但效果差的”的尴尬。“无痕德育”的提倡却也始终是种理想化状态,学校没有形成真正的“道德社区”,德育实效同样无法获得实质上的保障。二者的关系犹如大海中的航线,看似无痕却有则可循,德育便是沿着航线行进在大海中的“航船”。这条道路如何走,王校长在总结中说到:在学校办学思想的引领下,一年中德育走了正道,走了行道。事实正是如此,“无痕德育”就是德育走正道的终极目标,“有形德育”就是德育走行道的管理智慧。德育要想达到一种良性状态,就要以“有形”之名,行“无痕”之实;在“无痕”之中,获“有形”之效。于是,我们一年来的德育工作都在有形与无痕之间畅游。
一、 营造特色班队文化,提高班级生活质量
上学年,我们启动了“我的班级,我的家”的个性化班级文化创建活动,各班制定了创建规划,进行了精心的教室布置,形成了独特的班规班纪和催人向上的班级口号。下学期,我们则鼓励引领各班将班级精神融入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营造独特的班级生活行为文化,唤醒学生爱班级,爱学习的积极情感。这种由制度文化向行为文化的转变,实现了有形与无痕的畅游,各班的特色文化日渐凸显。代维老师刚调入本校时接手六3班,他发现这个班级以前在成绩、纪律、活动等方面表现都不是很理想,于是创设了以“乌龟精神---天天进步”为主题的班级文化,乌龟虽然慢,但能不断奋进,他希望孩子们能增强信心,一点一点进步,他们班级的座右铭就是“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后来,他的班级已创造了年级三个第一,即早晨晨读最自觉,清洁区清洁打扫最及时,最利索,数学抽考年级第一,孩子们正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步一步朝前进。xx老师班的教室布置有一块小园地,叫“教你玩”,如果谁发明了一个又安全、又省时的小游戏就将它的规则玩法粘贴在上面,同学们玩的最多的游戏发明者即可得到班级奖励。这种班级文化既满足了孩子们的爱玩的天性,又解决了下课疯闹的问题,更是促进了学生各方面做事的规范。一进谈慧老师班,你就会被一股浓浓的书香味所包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主题班刊被一幅书卷徐徐展开,名人读书侧记,班级读书小明星,好书推介装点着这幅美丽的画卷。班上的学生博客推介栏都是读书交流最踊跃的同学的网址,还有一个版块是“书山有路”,学生按书的分类级别阅读,通过测试后相片即登一级山,同学们开展了热火朝天的读书晋级活动。最可爱的是他们班的班级公约居然是“我们约定”:每天都要读一小时书,哪怕我们在何处,在何时;每天都要做一次读书笔记,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每天都要和他人交流一下读书心得,不管他是谁,不管多久……在这样的班级文化氛围熏陶下,学生怎不留下行为的痕迹?
二、 规范“四处行为”,落实养成教育
“四处行为”的养成教育在一年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规范引领:学校编写了“四处行为歌”,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诵并遵守讲述的规范。第二阶段是监督约束:大队部充分发挥“四处行为巡逻队”学生监督岗的功能,让学生管学生,并配以挂钩的流动红旗机制有力的约束了学生的不良行为。第三阶段是自省自律。很多学生已经知道和有意地注意自己的行为。许B老师总结发言说得好,孩子必须明白在校园里哪些事情不该做和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才能从心里上接受和遵守学校的规范。目前对于学生行为习惯最满意的是问好习惯,五五、四一、四二、六六、六七一贯坚持良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最欣慰的是清洁卫生有所改善,三一、六五、三五、三六、五六等班级已经形成无老师管理的自觉状态。最担心的是课间行为,要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
三、 推进“四名”工程活动,掀起学名人高潮
加拿大范梅南教授说,要让学生产生德育自觉,就要以“迷恋他人成长”为教育追求贯穿德育过程。本年度各班在坚持过去“四名”工程活动的同时,把侧重点放在了“学名人”上,开展了“走进他们的世界”探寻名人生平轶事系列活动。学校按文学名人、科学名人、战争名人、商界名人、领导名人、身边名人六大类下发到各年级,各班根据年级所分种类选择一位名人作为学习对象,参加了了解名人、感悟名人、亲近名人、学做名人四个序列的活动,走出名人的世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多多少少有了一些变化,有些孩子有了自己的目标了,并且能督促自己朝着目标努力了,哪怕只是把字写好;有些孩子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了,因为他终于知道谁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哪怕是他羡慕的人;有些孩子能克制自己不总犯错误了,有了想完善自己的愿望。 有形的活动,无痕的影响将我校的四名工程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四、 搭建家校彩虹桥、携手共育栋梁材
信息时代,打电话,发短信,网上聊天,忙碌的老师和家长用最方便的形式交流和沟通。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渠道越来越多,可是传统意义上的家访,却成了久违的活动。学校认为今年全省开展的“课外访万家”活动并不是一时新潮,而是一种教育本质的回归,更是一种贴近生活的教育活动。学校在开展此项活动的同时,更多的是思考如何追求一种家访长效机制,多关注家长教育素质的提升,使学校教育真正和家庭教育形成强大合力,最终得益在孩子全面健康成长上。我们紧紧遵循“两全”原则(教师全员参加,学生全体覆盖),以“三个四”为主线展开家访工作,即访前“四筹备”( 筹备一次宣传动员大会、班级家访计划、家访热线电话、“六先访”的特殊家访档案)访中“ 四落实”( 落实家访日时间、《家访手册》填写、博客的家访交流论坛、家长代表座谈会)、访后“四评选”(评选优秀教师、优秀手记、优秀家长、优秀案例)。
“搭建家校彩虹桥、携手共育栋梁材”是我们此次活动的初衷。老师们走家串户不怕辛苦,怕的是家访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一对一,单对单的传统模式的家访在家长学生眼里只是一种教育的常规工作,没能在他们心理掀起波澜,孩子们在家访后表现好几天又回归了原状,家长还是那个家长,学生还是那个学生。老师们感受到自己需要搭建的不仅是携手共育的桥梁,更需要搭建共育的“参照物”。 于是“交互访”在六个班级的六对家庭中开始了尝试,在选定对象前,我们还是做了慎重地思考:不能将此次家访变成对比似地数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能促长学生之间攀比的心理,更不能强化孩子教育环境的落差。因此选择的两对家庭必须家境相当、家长素质相当、学生成绩相当。一个星期四的下午,班主任带着两个家庭的成员开始了“串门子”:他们彼此参观对方的家,了解孩子成长的经历,学习好的育子经验,听取老师对孩子的情况分析,商量今后的培育方向……“交互访”活动结束后,对于家长而言,发现的是差距,收获的是责任;对于学生而言,找到的是榜样,增强的是信心;对于教师而言,搭建的是携手,完成的是共育;对于学校而言,拓宽的是思想,形成的是特色。教师搭建一个交流平台,把家长们聚到一起共同研究,相互学习和借鉴行之有效的具体教育方法,真正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对家长和孩子及时的人文关怀,同时充分利用优秀家长的引领作用,带动了全体家长教育素质的提升。可以这样说,一次携手“交互访”,使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都受到了教育。这次交互访也许反映不出明显的变化,但是它所带来的教育效果是普通家访难以达到的,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家长之间的相互比较,相互影响,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形成的教育合力是有分量的。
一年的工作结束,我一直在想,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德育,什么样的德育工作者?我理想中的德育应是学生愿意接受,乐于接受的德育,成为一种富有爱心、给人以道德智慧和美感的教育艺术。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者应该是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的道理的人,他必须要集中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学校在“十二五”课题开局之年又对生活教育又注入了新的要素《我们追求的六种生活》我想,对于德育管理者而言,要让学生过真实的生活要培养体验习惯,要让学生过规范的生活就要培养内省习惯,要让学生过民主的生活就要培养参与习惯,要让学生过仁爱的生活就要培养助人习惯,要让学生过互动的生活就要培养交往习惯 ,要让学生过创造的生活就要培养思维习惯。我们依然会在有形与无痕中畅游,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德育教育方式。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篇七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学校体育在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体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及其机能的正常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了解儿童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
一、独生子女化与体育教学的相应改革
独生子女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我国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对多数。因此研究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并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组织方式等方面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不仅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的宏观研究,同时也是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社会需要,怎样扩大教育功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紧迫课题。
“独生子女不可独处”,要让独生子女从“独处”的环境中解放出来。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少,易产生孤独和寂寞感,因此,独生子女有强烈的交际欲望,追求集体活动。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提高集体项目的比重。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分组练习,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有一定的优势。分组练习就是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练习。以小组为主体进行体育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顽强进取的精神。分组练习是一种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这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集体主义的观念。小组练习将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相互作用视为教学活动中赖以进行的动力源泉。小组练习不仅讲合作,而且还要竞争。学生之间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全力以赴,与同伴和睦相处的能力。分组练习能够增加独生子女之间的接触,使得优、差生在帮助和被帮助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有利于改变独生子女不合群和胆小的不良性格。
二、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在山东省教委公布的1985年至1995年全省学生体质调查结果中,显示我省中小学生在耐力、柔韧和力量素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上好体育课,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儿童少年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另外,在固定跑台上练习跑步时,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小学生不宜采用。
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目前我省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令人十分担忧。体育教师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5、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儿童少年关节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发展柔韧素质应从小抓起,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如年龄小做体操“桥”的能力差,主要原因不是柔韧性差,而是躯干伸肌力量不足所致。
身体素质虽然是通过人体各种基本活动和动作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方面的能力,但也是人体内在综合机能的集中反映,因此,身体素质的状况是衡量小学生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儿童少年来说,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单一的练习会造成机体发展不均衡,体育教师应采用全面发展的身体练习,以利于他们身体各种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7篇《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浅析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