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教案【优秀6篇】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二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6篇《化学教学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初三化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学习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 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生进行学习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按一课时安排。但应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浏览相关网站,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活动,可以由学生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课前任务布置:
(1)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被水覆盖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球,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还要加以规划和保护?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为,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③在我们周围,水资源保护的状况好吗?你认为哪些行为会使水质受到不良影响?
④从目前来看,淡水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地区,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设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须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正确,不必追求科学性,但需从可行性和经济角度出发)。
⑤你认为日常生活中改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做到节省淡水?举具体措施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窍门。
(2)查阅相关网站,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措施是可实施的。
(3)2-3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课堂交流用。
2.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浏览,对观点(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讨论进行得全面。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设想,不考虑其可行性或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
3.课堂教学:
分为两个阶段。
(1)教师将课题引入后,由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释疑,此过程大约用时25分钟。教师可将已收集的资料片当堂播放,加深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认识。
(2)由教师以实验为突破口,演示电解水的实验,根据电解过程中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检验,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根据气体的体积、,两种气体的密度,推导水的组成。
(完成电解水的实验最好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若没有,可根据教学参考书p89的装置自行制作,所用试管选用带刻度的,以便于寻找电解产物量的关系。为增强水的导电能力,实验前应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这一点一定事先向学生做交待。避免与初中物理可的有关知识矛盾。)
4.课后小结:
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小结,简要介绍建国以来兴建的水利工程,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做展示,加强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最后将制作精美的展板放于墙报展览。
探究活动
1.洗衣间内自制节水装置。
2.用简单的易得的材料改造卫生间抽水马桶,使之节约用水。
3.厨房内自制净水装置。
4.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撰写一篇题为《假如地球上没有水,世界将……》
要求文体不限,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字数为800-1200字。
课后讨论: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环保观念和措施应贯彻于西部开发的始终。请你根据课本知识谈谈: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为避免水被污染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化学教学教案 篇二
主题1 课题1 关注空气质量
【学生活动】 阅读知识支持
【板书】 3 吸烟——不可小看的污染
【讲解】 :吸烟也是严重污染室内空气的因素。烟草燃烧释放的烟雾含有烟碱、一氧化碳、醛类、苯并(a)芘等多种有害物质。
【动手空间】 烟草烟雾中有害化学成分的检验
① 按课本组装使用装置,点燃香烟,用大号的医用注射器从装置尾部抽气,使烟雾
依次通过各试管。
② 检验是否含有醛类:取下装有蒸馏水的A试管,从中取出5L溶液加入另一试管,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2L,用酒精灯加热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③ 检验是否含有一氧化碳:观察B试管中新鲜动物血的颜色的变化。
④ 检验是否含有烟碱:取下装有酒精溶液的C试管,直接滴入几滴HgCl2,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注意事项】 ① 凝固了的血液不易与一氧化碳发生作用,因此动物血液要用新鲜得,且要
加入抗凝血剂(如柠檬酸钠溶液)。
②HgCl2有剧毒,使用时务必十分小心。
【实验现象】
a 在步骤②中,现象时加热后的试管产生了红色沉淀,结论是香烟燃烧产生的
烟雾中含醛类。
b 在步骤③中,现象时新鲜的动物血液的盐酸由深红变为鲜红色,结论是香烟
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一氧化碳。
c 在步骤④中,现象时试管内产生了白色沉淀,结论是香烟燃烧产生的烟雾中
含有烟碱。
【讲解】烟碱(nictine)又称尼古丁,时存在于烟草中的一种生物碱。
危害:烟碱是使人吸烟成瘾的物质。少量眼镜能引起中枢神经兴奋,大量烟碱则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甚至使心脏麻痹而导致死亡。烟碱会减弱人体的免疫功能。
烟雾中的一氧化碳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素结合,从而减少血液的载氧量,增加心脏负荷。
【思考】了解了关于室内空气污染的相关知识,我们该如何注意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为自己和家人营造一个空气清新的居住环境呢?
初三化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著名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三 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高中化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掌握蔗糖的分子组成、性质及鉴别方法,了解蔗糖的用途;初步学习蔗糖水解反应的实验方法及基本操作;理解低聚糖、二糖的定义,了解麦芽糖的性质。
能力培养: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科学思想: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并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成败的关键,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及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
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协作进行实验、共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从而学习新知识这一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科学方法:
通过对砂糖、冰糖等蔗糖水溶液的还原性实验的现象进行对比与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表面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学习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蔗糖的水解反应及对水解产物的还原性进行检验,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重点、难点
蔗糖的非还原性;蔗糖的水解反应;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培养;实验方法及实验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
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3.能从组成上识别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教学重点】元素符号及其意义;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教学难点】
1.元素符号意义
2.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3.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的简单分类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学生研读,教师引导点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课本涉及的器材和药品
【教学流程】教师提示→学生思考讨论→学生看书、实验并提问→教师分析讲解→尝试练习→学生自我小结
达成学习目标1至3,分三步完成:A.达成目标1和2 B.达成目标3 C.巩固目标1、2、3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A.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看书→学生讨论→建立“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观点 [引入]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早在几千年的古代,中外哲学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万物是由气、水、火、土四种元素形成的。我国早在战国末年就提出"五行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这是朴素的五元素说,为元素概念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板书]单元2组成物质的元素
请阅读,总结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示讲解]研究表明,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化学元素打交道:吸入的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同学们熟悉的碳铵、尿素、硝铵之所以称为氮肥,是因为它们都含氮元素…… 思考问题
阅读学习目标
讨论和交流,归纳得出结论: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激疑探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道学习要求,有的放矢
培养学生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及能力,建立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观点。
B.教师提示→学生看书、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达成目标1和2 元素是什么呢?
请看课本表2-1
引导归纳:
[板书]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1.元素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讲解]为了确认组成物质的元素,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请同学们完成[实验探究]:纸、火柴梗、枯树叶的组成元素。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总结结论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有110余种,请看附录5,元素周期表,表中有几种颜色?根据颜色可以把元素分为几类?
指导学生归纳:
[板书]2.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
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板书]3.元素符号
指导学生看课本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课本完成“交流讨论”1和2,
指导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板书]二、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看课本表2-1,并交流总结:
由表中可得出: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的组成元素可能会不同。不论是水分子中的氧原子,还是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都是氧元素的原子;水、酒精、
淀粉中含有的氢原子都是氢元素的原子,可见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元素的原子不同。
完成[实验探究]:纸、火柴梗、枯树叶的组成元素,观察现象,总结结论
金属元素(金字旁)
元 非金属元素(石旁、气字头、三点水)
素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
看课本表2-2
总结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并记忆常见元素的符号。
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某种元素(宏观意义)
②表示某一个原子(微观意义)
注:对于a 金属;b 稀有气体;c 碳、硫、磷、硅等三类的元素符号则还有③表示某物质(宏观意义)
通过认真分析表中信息,找出规律,学会归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会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比。
联系中文名称造字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元素的分类
学会归纳,找出规律,促进学生理解学习。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即背课本P30表2-2中的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要求学生注意易错易混的元素符号。
掌握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书写要规范。
学会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达成目标3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氧化物等)
[板书]三、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
认识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记住几个“最”。
1.地壳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Si、Al、Fe、Ca
2.海洋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H、Cl、Na
3.人体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C、H、N、Ca
知道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学会区分方法
讨论
学生看课本及图2-9认识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记住几个“最”。
自读“拓宽视野”
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区分方法,
认识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
记住几个化学元素之“最”,
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元素的理解。
C.学生小结课堂收获→巩固练习→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课堂小结
学生各抒己见,自己课堂小结
做练习,进行思维训练
学生练习,教师评价。学生间可以讨论,教师多观察帮助学生。 总结自己的得失,心中有数,便于及时矫正。
明确本节知识内容及要求。
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
【板书设计】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1.元素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
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3.元素符号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某元素(宏观意义)
②表示一个某原子(微观意义)
注:对于a金属;b稀有气体;c碳、硫、磷、硅等三类的元素符号则还有
③表示某物质(宏观意义)
二、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氧化物等
三、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
1.地壳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Si、Al、Fe、Ca
2.海洋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H、Cl、Na
3.人体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C、H、N、Ca
化学教学教案 篇六
一、激发学习兴趣,营造互动环境
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在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互动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化学,提高大学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以人教版大学化学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本节课类型为活动课,主题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师首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相信大家都看见过蜡烛燃烧,但是同学们有没有认真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呢?本节课,请大家利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相信大家会有新的发现。此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并分发蜡烛,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这时,学生个个兴趣高昂,开始交流互动。有学生问燃烧时会有什么变化呢?蜡烛的颜色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烛芯为什么是纯棉线的呢?还可以是其他物质组成的吗?蜡烛燃烧时为什么火焰会越来越高呢?教室里的讨论声越来越多,学生提出疑问,相互交流互动,得出问题的答案。
二、丰富互动形式,活跃教学氛围
教师在采用互动式进行化学教学时,应该丰富互动形式,不拘泥于单一方法,只有不断丰富互动方式,给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不断活跃课堂氛围,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讨
大学化学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探讨,给学生留下互动交流的空间,保证互动式教学的顺利进行。以人教版大学化学第三章《水、氢》第一节《水的组成》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我们人类每天都依靠水才能得以生存,俗话说人可以三天不吃饭,但是不能一天不喝水,但是同学们知道水是由什么元素构成的吗?水的化学式又是什么呢?我们利用水做实验又可以有什么收获呢?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接着,教师进行电解水实验,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实验结束后,教师给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对实验进行互动探讨,包括正负极产生的体积比例是多少,正负极产生的气体是否一样,又该如何验证呢?通过层层互动和探讨,学生都融入教师创设的情境当中,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并实践证实,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互动交流能力。
(二)组内自主互动,鼓励提出质疑师生互动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宜人的教学环境,但是组内学生间的互动也是必不可少的。组内成员通过自主互动,可以更深一层次地交流思想,拓宽化学思维。此时,教师以组内成员身份参与互动,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大胆探究。以人教版大学化学第三章《水、氢》第一节《水的组成》这一课为例,教师做完电解水实验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组内成员就“正负极产生的气体是否一样,怎么验证”进行互动探讨。此时,学生开始绞尽脑汁想是否该继续下一个实验进行验证,有学生提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负极气体进行观察,然后用带火星的火柴棒来点正极气体。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负极气体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所以是氢气,而正极可以使带火星的火柴复燃,所以正极产生的是氧气。学生从开始实验到观察实验过程到得出结论都是在互动交流中得出的。
三、设计课后作业,拓展互动空间
课后作业可以作为课堂的补充,让学生在作业中巩固课堂知识,学以致用,同时可以把互动形式拓展到课外,有效拓展互动空间,提高大学化学教学成绩。以人教版大学化学七年级第三单元课题4《爱护水资源》这一课为例,学生学完这一课时之后,可以布置一道开放式作业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即假如你是一位总设计师时,为了避免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你会怎么样处理南水北调工程?由于这是一道开放式习题,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依据问题进行互动探讨,把互动延伸到课外,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有些提出在两岸多种树木和植被,减少两岸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甚至有学生提出在紧急情况还可以使用管道用水。由此可见,大学化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作业来拓展学生互动空间,让学生多一份交流与互动,吸收和容纳更多的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化学成绩。总之,作为一名大学化学教师,可以积极采用互动式进行教学,结合教材内容,合理设置互动环节,最大化活跃课堂氛围。互动式教学非常适合新课改背景下的大学化学教学,它不仅可以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还能1、概念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要和学生已有经验相结合。
化学和人类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大学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往往依据学生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反映大学化学学科内容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经验对化学概念教学影响较大,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之前就有了相关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事物非本质的认识。如农村学生更多地把“燃烧”与木柴、稻草、风箱等联系在一起,城市学生更多地把“燃烧”与焰火、天然气、火箭发射等联系在一起。农村学生很早就学会做饭,一般所用的燃料是稻草,这就比城市学生更容易理解“燃烧”要与空气接触。所以,“燃烧”概念教学可从学生在生活中对“燃烧”的已有经验切入,通过一系列探究实验提高对“燃烧”概念的认识,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这种与学生已有经验相结合的化学概念教学方式,让整个学习过程自然、流畅,概念的形成水到渠成。
2、概念教学要注意直观性,从形象到抽象的逐步过渡。化学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应在认识过程中不断深化。大学化学概念教学要充分利用模型、直观实物素材、flash动画、卡通图等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大学阶段有关物质构成的某些概念,如分子、原子,由于摸不清、看不见,具有抽象性,教师要用教材中形象的比喻唤起学生的想象,如“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这样学生对原子就有了形象化的认识。微观粒子尽管肉眼看不见,但它与宏观世界有密切的联系,在“分子”概念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用注射器吸入2mL的空气,封闭针管尖端,向里压缩,再让学生用注射器吸入2mL的水,做同样的实验。通过宏观实物的直观性教学,学生感受到微观粒子“分子”的存在和性质,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遵循大学学生的认知规律。
3、概念教学要注意阶段性,对大学学生逐步提高要求。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结合、归纳、类比等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某些化学概念是学生从来没有过的生活经验。因此,对学生难理解的概念进行弹性处理,对大学无法给出科学定义的概念,可采用泛指、列举或比喻的手段开展教学。例如教学“燃烧”的概念时,要有氧气参加,随着学习的深入,只要是发光、发热剧烈的化学反应就是“燃烧”。对化合价的概念,大学学生难以理解,如果从概念本身出发,学习的难度很大,从而老师越解释,学生越糊涂。我认为直接以Na和Cl结合为NaCl、Mg和Cl结合成MgCl2为例,从满足原子结构稳定的角度,说明原子间化合要有一定的原子个数比关系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搞清楚化合价的数值是怎么得来的,只要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知道常见元素化合价的性质就达到教学目的了。
4、概念教学要注意发展性,不能一步到位。
大学化学概念教学要适合学生的认识特点,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大学学生知识面较窄,储备知识较少,某些概念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步到位。学生随着掌握知识的不断深入,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加深对旧概念的理解,获得高层次的概念。如“氧化反应”概念的初级定义为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编者这样处理,让学生刚学习化学时,对“氧化反应”的概念容易理解,只要有氧气参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当学习碳的还原性时,学生已掌握“元素”的概念,碳夺去氧化铜中的氧也是发生氧化反应,这时“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气”就上升为“氧元素”了,“氧化反应”概念的外延逐渐扩展。概念教学要注意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概念的高度、深度,分阶段地教学,这样才不至于某些概念的晦涩难懂,让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5、概念教学要注意与身边物质的性质学习相结合。
概念教学的目的是用概念解释化学现象,在物质性质的学习过程中巩固概念,提高学生应用概念解释问题的能力。如在教了酸和碱的概念之后,我创设了如下情境:不少同学都被蚊虫叮咬过,感觉又痛又痒,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蚊虫叮咬皮肤后分泌出一种叫蚁酸的物质刺激皮肤,若想减轻疼痛,可涂上一些肥皂水或小苏打溶液进行中和。蚁酸和盐酸的性质相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蚁酸的性质,得出蚁酸使无色石蕊溶液变红,将锌粒放入留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通过对蚁酸性质的探究,对“酸”、“中和反应”等概念的理解逐步加深。总之,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分析、归纳、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对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习身边物质的性质具有指导作用。如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学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应用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是每一位大学化学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促进学生主动进行交流与合作,使自身能力得到整体提高,最终提高化学成绩。
以上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提供的6篇《化学教学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