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劝学》语文教案【优秀8篇】

众鼎号分享 132134

众鼎号 分享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8篇《《劝学》语文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劝学》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成语。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型:

自读课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独霸一方,他手下有员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劝他多学知识,可吕蒙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武夫,读书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读注释(1),勾划重点。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

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音

3、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卿(qīng)孰(shú)涉猎(shè)为博士(wéi)遂(suì)更(gēng)邪(yé)

4、指名学生读

5、学生齐读

(四)二读,读懂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

(2)学生推举代表翻译课文,师纠正学生翻译的不准确的地方。

(3)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但当涉猎:只,只是。孰若孤:谁,哪个。乃始就学: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怎么;之:无意义……

(4)请学生找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学习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三读,读出语气。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学生齐读孙权的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孙权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心理: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严厉中又可见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用反问句式,可见孙权对吕蒙的推脱有一丝不悦和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B、学生表情朗读孙权的话并试背。

C、引导学生从对孙权语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点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2、这次吕蒙欣然接受孙权的。建议,开始学习,课文是如何表现吕蒙学有长进的?(生答:通过吕蒙于鲁肃的论议。学生齐读二人的对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鲁肃说话时的神态语气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同学们要知道,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学生表情朗读鲁肃的话并试背)

B、引导学生体会吕蒙应答时的神态语气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吕蒙颇为自豪自得的神态。

(学生表情朗读吕蒙的话并试背)

C、联系“结友”一句,概括鲁肃和吕蒙的性格特点

鲁肃:敬才爱才吕蒙:听劝好学

(六)总结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背诵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 ———赞学,“结友而别”。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通过学习由一介武夫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并且赢得了鲁肃的夸赞,他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答)古今中外有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希望同学们要多读书,读好书,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几年之后,当我们再见面时,同学们都不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了,你们的进步一定会让老师刮目相待。

作业:写一篇小短文,谈谈吕蒙的变化给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劝学教案 篇二

1、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的思想及《荀子》的相关知识。

2、学习积累“劝、疾、致、假”等文言实词和“于、者、而”文言常用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学、情分析

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文物”,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是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的支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但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文言文知识积累较少,古文阅读量少,品味、欣赏古诗文,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不强,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文言文到底该学什么以及该怎么学,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加大对文言文学习的力度。

3、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积累“劝、疾、致、假”等文言实词和“于、者、而”文言常用虚 1126888.com 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

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把这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关于这一点,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所作的《劝学》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二、作者、作品简介: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著有《荀子》一书。他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辟,多用排比,有很强的逻辑性。

《荀子》共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三、解题:

“劝”有“劝勉、勉励”之意,所以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四、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论述的。

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分别从学习的意义(第2自然段),学习的作用(第3自然段)以及学习的方法、态度(第4自然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六、主旨归纳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作用以及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角度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从而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学教案 篇三

一、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孙权劝学》是人教社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自读课,选自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的是三国时期东吴吕蒙在孙权劝说下认真读书,才略长进的故事。文章短小精悍,对话描写生动,既可承担、落实本单元写人的教学重点任务,又是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好文本,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本设计以朗读(不同形式)为主线,以练习(不同形式)为副线,意在通过引导,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基础的文言词句,体会传神的语言,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习得文言文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教师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学情学法分析

教学此课前,学生初中阶段已学过八篇文言文,初步掌握了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疏通浅显文言文文意的能力,本课的主题与学习有关,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联系实际选准切入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在读中质疑文题,圈点勾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感知文本思想内容,提升学生的感悟与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两个成语。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3.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及两个成语,把握文意;

2.难点:品味人物对话并据此评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与准备

1.方法:自读法、质疑文题法、讨论法等。

2.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相关学习资料等。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也是咱们安徽人,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板书文题:孙权劝学)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3.指名读无标点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投影无标点课文)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投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示例)

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1.发问文题。孙权劝学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劝学?怎么劝学的?结果如何?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答案,理清课文思路。(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分角色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完成课后练习二,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 善劝 肯学 敬才)

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

1.师生赛读,尝试背诵。

2.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吕蒙就学前后鲜明对比的两个成语,并以此说一段话。(板书: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对比)

3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板书 同:与学习有关;异:《伤仲永》----少年不学,泯然众人 先叙后议 《孙权劝学》----成年肯学,刮目相待 对话描写)

4.本文主要人物是谁?用哪一个成语能概括本文的思想主题?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完成课后练习一。(板书:开卷有益)

六)齐读课文,梳理总结

1.以练习题的形式梳理与巩固本课的知识点。(投影练习题)

2.请学生对照板书,回顾本课教学内容,齐读课文。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选做)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2.根据课文内容,补写一段“就学”时的情况。

3、 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4、 学完本课,你肯定有所感悟,联系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劝学》教案 篇四

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大,但听的人听得更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步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浆的人,不一定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雕刻一样物品但最后放弃了它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劝学》教案 篇五

一、导入

既来(升入高中)之,则安之。—— 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入课文

二、作者简介

“性本恶”→“明礼而化之”

三、释题

关键字:劝——何解?

学——学什么?

四、朗诵

五、理清思路,内容分析

1、作者开门见山,引用了什么观点?

2、荀子为什么强调学习?

△变)(书与人、获得教养、学习改变一生……)

△怎样变?(比喻)

3、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又何在呢?

4、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态度与方法?

5、结构梳理:

第一段: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提高自己(两喻)

第二段:学习的意义:(五喻) 改变自己(三喻)

第三段: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五喻) 积累(四喻)

第四段:学习的方法、态度(十喻) 坚持(四喻) 正反对比 专心(两喻)

六、分类归纳总结文言文知识

1、词类活用 (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中的“日”

2、特殊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 A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一词多义

绝 强 假 望 闻

七、小结

《劝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荀子》的常识及荀子的生平及主张,劝学的意义。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态度,联系学生的实际。

3、注重字词运用和注释。

【重点和难点】

1、辨析字、词、音。注重朗诵和背诵。

2、比喻代议和喻议及正反四方面议论的特点。

3、了解荀子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教法】

师生互动法、提问法、议论法、朗读法、电教法、板书法。

【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作为一位学生,应该每一个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你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和正确的目的和态度、方法吗?知道坚持学习的重要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荀子的《劝学》,看看古人怎么劝人学习的。

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

3、重点拼音:

木直中绳:zhòng

虽有槁暴:gǎo pù

輮以为轮:róu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ān xǐng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xū yú

吾尝跂而望矣:qì

君子生非异也:xìng

故不积跬步:kuǐ

骐骥一跃:qí jì

驽马十驾:nú

锲而舍之:qiè

金石可镂:lòu

蟹六跪而二螯:áo

4、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称荀卿,又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5、听录音《劝学》。

6、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7、学生齐声朗读《劝学》。

8、第一、二段重点字词翻译:

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从;于:比……更

冰,水为之:形成、凝结(动词)

木直中绳:合乎、结合

輮以为轮:輮以(之)为轮,把它作为

其曲中规:弯度

虽有槁暴:虽,即使;有,通“又”

輮使之然也:这样

金就砺则利:就,靠近;利,锋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明,明达;行,行为;过,过错

9、翻译一、二段: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做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

10、分论点;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1、第三段重点字词翻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曾经

吾尝跂而望矣:远望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见得广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招,招手;加,增加

而闻者彰:明显,清楚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借助,借用;利:使……快;致,到达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名作动) 绝:横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禀赋,资质;异:差别

12、第三段翻译: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3、分论点: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

假舆马者──致千里

假舟楫者──绝江河

劝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教法设计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认定目标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或辅之以投影使之更明确。

导学达标 一 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学生再读课文。 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导学达标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二 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 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四 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师: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提问。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用投影展示。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 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 评议总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劝学》教案 篇八

一、关于本课例的介绍:

本课例有三大特点: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学习;

2、老师以书面的形式指引学生培养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3、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以组内、组外、老师评价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发展。

二、关于本课例设计的思考

1、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须要在学习过程突显出合作、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引导、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例如在《孙权劝学》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读音、词语解释、翻译等基础问题入手,共同发现问题,利用工具书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而在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对于刚踏进中学门槛的初一学生,对于尚未摆脱“乖乖听课”学习模式的初一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孙权劝学》一课中,设计了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小组间挑战打擂台、我当小老师、设计板书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感觉,尝到愉快的感觉。国外心理学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说”指出:学习动机需要带有强列的情感作用,并趋向于预期的目标;动机之所以有用,乃是由于寻求愉快的学习。所以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有趣并不代表闹哄哄课堂,在热闹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引。老师应帮助指引学生养成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文言文的学习关键在于多读,而且每一次的读的目标应是层层递进的。《孙权劝学》一课中,为学生设计出不同要求的层次目标: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三读──读准句读;细读──合作探究;熟读──读出味道。学生遵循这样的思路学习,慢慢的便会养成“多读”的良好习惯。

3、对于学生的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新课标提出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评价功能也应相应转变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发,以及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的学生评价应:

①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学业成就的参差,但这个参差与每个学生在过程中学到的含金量并不成正比,所以我们的评价应仅从学业成就的关注转为个体发展的关注,也就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参与热情、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几个评价指标,力求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

② 重视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发的多样化。

质性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曾经付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还欠缺的地方明显表现,这样就可以使被评价者更明确地取长补短。

基于此思考,《孙权劝学》的活动记录表中设计了几方面的质性评价:A、“妙语连珠”“结绳记事”的课堂行为记录;B、“堂上检测成绩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填写;C、“通过活动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填写)”“本次活动的一点收获(个人填写)”的填写,对这些环节作出具体描述性评价,目的让学生学会思考量化成绩背后得失,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优缺点。

对于本课的评价还包括课后兴趣活动:“通过与《伤仲永》的比较得出的启示”;“任选一种方式表达你们小组对本文的收获”。

评价方发的多样化目的就是打破一次定输赢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表现、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闪光点,让他们有热情、有兴趣去参与学习。

③ 强调参与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自评、组评、组外评价、老师评价几方面的评价主体每位学生包括老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样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从而打破“等着别人来打分”的被动局面,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促进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这样,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方发、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设计,可以让老师发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从而竖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从而不断改进,这样就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发展。

(具体的评价表详见附录)

三、学生分析

1、处于学习的过渡期。

初一学生,尚未摆脱小学“乖乖听课”的学习模式,对主动学习的概念比较模糊。以互助形似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2、较少接触文言文,没形成完善的学习方法。

初一学生普遍语文基础知识较差,对字形、字音的掌握不牢固,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较弱,特别是在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吃力,甚至失去学习兴趣。

3、有团队合作精神与好胜心。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识,而小组学习成果的演示也能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好胜心理。

四、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2、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五、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

⑴ 教会学生学习一篇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⑵ 预习中设置“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体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

⑶ 通过小组内组员的共同查找、订正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满足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

⑷ 课后的兴趣活动,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小组对文章的理解一环节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各展所长表达自己的感受。

⑸ 活动表的“妙语连珠”一栏是想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结绳记事”一栏是让学生记录课堂回答的次数,以形成一种竞争气氛。

⑹ “学习效果检测”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此次合作活动中欠缺的方面。

⑺ 最后的“组内、组外、老师评价”可以让小组每位成员多方面的反思在此次活动中自己的优缺点,力求不断改进。

2、教学过程

⑴ 布置预习

通过工具书完成文章的“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

⑵ A、导入:认识成语的出处,提出“为何一个昔日的‘吴下阿蒙’可以令人‘刮目相看’?”引出标题:“刮目看阿蒙”。

B、“初读──读准音”:一个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C、“二读──理解大意”: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个段落的重点词语。

D、“三读──读准句读”:全班朗读,要求吐字清晰错落有致。

E、“细读──合作探究”:问题:孙权劝学的理由有哪些?吕蒙学有所成了吗?要求:在文中找关键性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板书。

F、“熟读──读出味道”:小组内练习,后派代表读。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⑶ 上学习效果检测。

⑷ 老师小结。

⑸ 布置课后兴趣活动

附录一:小组合作记录表纪实

附录二:课后兴趣活动──辩论会纪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8篇《《劝学》语文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七年级数学《绝对值》教案(优秀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