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资料(优秀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众鼎号为您精心整理了10篇《《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资料》,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课本剧《天游峰的扫路人》 篇一
特级教师陈建先《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赏析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家章武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朴实无华、豁达开朗、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课文的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前几天有幸听了陈建先执教的这一课,感觉陈老师的课就像一杯飘着缕缕幽香的茶,越品越有味。从这节课中,我品出了语文课的“语”,语文课的“情”。现摘取几个片断与大家共赏。
一、巧设导语,撩起“问”的涟漪
师:初次见面,能问大家一个问题吗?最让你钦佩的人是谁?
生:我最钦佩的人是司马迁。他虽然含冤入狱,却是那样的坚强,写下了五千多万字的巨著《史记》。
师:身残志坚,值得敬佩。
生:我最钦佩的人是航天英雄杨利伟。他驾驶着“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又能安全返回地面,他最伟大了!
师:吃苦耐劳,勇攀高峰,一百个佩服!
生:我最佩服运动员桑兰,她战胜病魔,为国争光,真是巾帼英雄!
师:这样顽强的毅力,怎不让人叹服!
生:我钦佩的人是“飞人”刘翔,他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百米短跑的世界冠军,为中国人争了光,让外国人不敢小看我们。
师:扬眉吐气!壮我国威!谁敢不服气!
生:我最佩服我爸爸。他在外贸做翻译,能说三国语言。
师:你有这样一位勤奋好学的爸爸,真为你感到自豪!
师:同学们敬佩的人大多是名人和自己的亲人。有一位名叫章武的作家,他对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扫路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想了解他的理由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课题。)
【上课伊始,陈老师抛出一个“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个不曾预约的精彩----含冤入狱的司马迁从远古走来,驾驶“神五”的杨利伟在眼前升起,被誉为“飞人”的刘翔在眼前闪现……正当学生情绪高潮的时候,教师话题一转,在不知不觉中拨起了学生“问”的琴弦----为什么他会对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产生敬意呢?此时学生心理升腾起的是快速读书的欲望,一个学生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书的“场”被教师巧妙地营造起来了。】
二、因势利导,感悟“品”的高大
师:扫路人的哪些地方让“我”敬佩?
生:读“我抬头望了望在墓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已是暮色中了,说明天快要黑了,扫路人却要一级一级地扫下九百多级台阶,真是太累了,让人敬佩!
生:那层层叠叠的石阶,连游客们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这就说明石阶太长太高,还很危险,游客们都提心吊胆的,而这位老人每天都要在这里扫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我觉得老人的勇敢令人佩服!
生:我觉得老人之所以这样默默无闻地扫路,给游客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不图什么奖励,也不图什么表扬,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
师:说得多好啊!一颗爱心!一颗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爱心!因为有了这颗火热的爱心,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觉得累;再危险的工作环境,他也不动摇;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他却怡然自乐。这真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扫路人!
生:伟大的扫路人!
生:令人惊叹,让人钦佩的扫路人!
生:顶天立地的扫路人!(掌声响起。)
师:好!顶天立地这个词用得好!在书中这个词是写——
生:天游峰的。
师:“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指天游峰很巍峨很高大。
师:那顶天立地的扫路人又怎么理解?
生:扫路人的精神太伟大了,他的精神顶天立地!(掌声响起。)
生:他的品质太高贵了,让人敬仰!所以说他顶天立地!(掌声再度响起。)
生:他的心灵太美好了,虽然年事已高,本该退休了,却还在这样为人们付出自己的辛劳,所以看着他,就像面对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一样。(热烈的掌声。)……
【此起彼伏的掌声折射出学生对文本的精彩感悟----好一个“顶天立地的扫路人”,多么独特的阅读感受,顶天立地是对扫路人品质的最好诠释。学生之所以有如此深的感受是与老师的适时点拨分不开的,不难看出,教师以情激情的点评,因势利导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再次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欲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出人物品质的高大。】
三、品词析句,感受语言魅力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顶天立地的扫路人。“我抬头望了望――读!――”(学生深情地齐读第7节)
师:对于这一节,谁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最后一节为什么说“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生:“倒抽了一口气”,就是说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师:说得很好。我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换成“我不禁惊讶极了”或“我不禁惊呆了!”行不行?
生:我觉得可以。因为意思都一样,而且读起来也通顺。
生:我认为不能换。虽然意思一样,都是说很惊讶,但直接说出来了,反而没有“倒抽了一口气”给人印象深。
师:为什么“倒抽了一口气”印象就深?
生:因为“倒抽了一口气”让你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觉到自己的心跳一样!(掌声响起)
师: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说“惊讶”也可以,但看不见摸不着,不太好体会,说“倒抽了一口气”就形象化了,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说表示害怕,还可以说成“倒抽了一口冷气”,“吓得浑身起鸡皮疙瘩”,“脊梁骨发麻”。我们要学习和运用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言与思维是同构共生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直觉、理解和感悟能力。通过语言的训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言语的积累与感悟。通过上述的教学过程,在特定的语境里,学生在言语经验与心理机制的积极作用下,“潜心会文”,通过换词辨析,细细推敲,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与精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他具有了选择自由的时候,其思维的灵动、个性的张扬、潜能的开发都成为可能,在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开出了艳丽的花,结出的丰硕的果。“因为‘倒抽了一口气’让你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觉到自己的心跳一样!”这是多么深的体会!在我们为学生体悟出人文精神喝彩的时候,别忘了为他们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助威。从这一片断中我们切实体会到了语文教学应该姓“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在这一节课里得到了很好的彰显。本课从导语的预设,到引领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什么值得敬佩?在贯穿教学主线时,陈老师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定教、以读促悟的原则。整节课“读”字当头,读出层次,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感动。通过启发、激趣、鼓励、期待,使学生的心灵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碰出“情”的火花。
天 游 峰 的 扫 路 人 篇二
教材分析:《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第十册第13课,此文是篇散文。作者有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
设计意图:了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朗读为突破口,从人物的语言入手。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地读书活动,这样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精神风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绿线中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能体会到扫路人朴实的外表、平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中所蕴含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2、课文中写景对人物品质的衬托作用。
教学用具:小黑板、挂图
教学用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启发谈活,揭题设疑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许多名山风景秀丽。你能说说你曾游览过的名山秀景吗?游览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2)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2、自读课文
(1)提出读书要求。
①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在读通顺的基础上注意流利,要有速度。
③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并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2)纠正读音。
(3)答疑解难。
①对于不懂的词语,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当时情境理解。
②对于涉及句意、中心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对课文语言进行充分感知、理解。有的可以在讲读课文时解决。
(4)理清课文脉胳。
①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②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一(1~~2)二(3)三(4~12)
4、分段读课文
5、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说说“攀、瘦、鞋、吁”这4个字是什么结构。
(2)重点指导写好“瘦”,笔画多,间架结构较繁复,要指导学生看清字形。
(3)指导学生描红,把这4个字写紧凑。
6、作业
(1)读好课文。
(2)抄写好生字词。
第二课时
1、复习温故
(1)自读课文,天游峰扫路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老人语言的?请你朗读给大家听。
2、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①指名读。
②讲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
③出示学生找出的关于“险峰”的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④峰这么险,作者登上天游峰的喜悦心情你能体会到吗?试着读一读。
⑤小结。
(2)精读第二段。
①指名读。
②读读有关扫路人清扫地面的语句。体会“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什么感觉。
③出示投影片。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旁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a.自由读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
b.讨论:你对老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c.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④小结。
(3)精读第三段。
①指名读,感知人物形象。
②分角色朗读4~7小节。
a.你认为连起来朗读,对比感受,体会扫路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
c.感情朗读。
③分角色朗读8~12小节。
a.画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神态、语言、行动的词句,进一步说说老人的哪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b.组织读议,启发思考:
ⅰ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老人有一颗对生活充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ⅱ“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
c.感情朗读。
④小结板书。
3、朗读课文
4、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赏读佳句(投影显示)
①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②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③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2)填空。
本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已有岁人,他每天早晨,傍晚。他早该退休了,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而且还有作伴。这是一位的老人,作者从内心敬佩他。
二、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
(3)本文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扫路人工作的辛荣,歌颂了老伯顽强不息,对生活的自信与热爱。)
(4)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①课文的第3、8自然段中都有老人外貌的描写,认真读一读,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②运用这种方法写一写周围的人。
③交流评价。
三、仿写。
1、学习课文的写法。
2、课文中是怎样刻画老人的?
3、读一读,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品质?
4、开展“班级人物素描”活动。
5、写一写。
6、猜一猜。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老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要是30年后,他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然后写下来。
六年级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训练,理解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重难点、关键】
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难点:能通过朗读,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关键:课文中写景对人物品质的衬托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拉近距离
二、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问:谁来自信的告诉大家,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师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2、齐读课题。(留悬念:初看课题时,你觉得这篇课文是写景还是些人的?让我们走进文本探个究竟。)
3、出示生字:褪色(shǎi)打量(liang ) 不禁(jīn) 扑棱棱(lēng) 气喘吁吁(xū) 瘦削(xuē) 似(shì)的
三、“亲历”天游峰,畅谈感受
1、师配乐《迷情仙境》朗读句子,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你最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所感受到的天游峰?
(1)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2)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2、出示天游峰图片,指名说。哪些词语提示了你?
(师相机板书:高、险)
3、指导朗读相关语句,读出天游峰的高与险。
四、“接近”扫路人,积淀情感
1、过渡:作者有幸顺着这根银丝上了顶峰,虽然“心里好不得意”但却无意欣赏这迷人的景色,而是对一位普通的扫路人情有独钟,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
2、出示小黑板:老人外貌描写
(1)指名读(相机更正读音)
(2)你“听”出了这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哪些词语给了你提示?
(褪色→质朴 炯炯有神→健康慈善→善良)
(3)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位善良、朴实、健康的老人?(举手的齐读)
3、聪明的学生一定发现了,作者不仅描写了老人的外貌,还从动作、语言、神态三方面刻画了老人的形象?
a、要求:(1)快速浏览课文,用不同的符号做标记。
(2)同桌互相交流:争取找全找准
动作:“引进→沏茶”感受老人的热情好客。(烟是介绍信,茶是连心桥,老人的一杯浓茶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
神态:“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悠然地”体会老人的豁达开朗。
语言:“不累,…好山好水看一程”→乐此不疲;
“按说,…我能舍得走吗”→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自信
b、指名回答(进一步接触老人后,你发现了老人还有哪些品质?读出相关的语句)
师板书:豁达开朗 自强不息
4、天游峰高大险峻,年过七旬的老人,每天负责打扫石阶,他的工作到底累不累?
5、小组合作探究,开展现场辩论会。
正方:累 反方:不累
6、师小结:老人本身的工作其实是很辛苦的,但是苦中有乐,因为热爱大山,热爱自己的工作,他把扫路当成了一种享受,一路扫来,风光无限,泪在身上,了再心里,身累心不累。
五、模拟情景对话,感悟文旨
1、引读:多么乐观的生活态度啊,作者忍不住紧紧抓住拉人的手说:
——“30年后,我再来看您。”
老人是这样回答的: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2、师:30年后,老人已是百岁寿星,如此自信的老人,谁有信心将他的品质通过朗读展现在我们面前?
3、配乐《寂静山林》,师生合作朗读
出示小黑板:
“您老有60岁了吧?”
“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天游峰的扫路人》 篇四
13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前谈话
支玉恒《天游峰的扫路人》(上)(教学录像)
支玉恒《天游峰的扫路人》(下)(教学录像)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扫路人乐观开朗、自信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领悟作者描写扫路人的巧妙构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天游峰的扫路人》。(生齐读)
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先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所记叙的事情,再理解人物的形象。这样的教学思路是好的。)
二、讲读第三段,理解人物形象。
过渡: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他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认识这位扫路人。
(这个过渡性的问题,提示了学习的目标。)
1、自读课文。提示: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天游峰扫路人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讨论交流。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全班交流,相机板书。
年过七旬乐观开朗
每天扫上扫下工作负责
30年后……自信豁达
(对扫路人的形象的理解是正确而全面的。)
4、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渡:作者在与老人的交谈的过程中,想了些什么?
(1)学生自读,找出课文中作者直接议论、抒情的内容。
(2)讨论、交流。启发学生展开想像,作者当时对老人说的话。
(这一步的要求是高的,需要进行研读。通过研读,初步知道直接抒情的方法。)
5、分角色朗读。
(1)小组练习。
(2)指名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又回到了整体,也能再现两人交谈时的情境。)
三、比较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1、引读第二自然段。
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是如此的巍峨险峻……(生读)。当作者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饱览了无限风光,心里怎么样呢?(生读:“好不得意”。)
2、提问。
晚上,作者在散步时又遇到了一位对工作极端负责、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扫路人,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3、出示填空。
这次,作者游览了武夷山,登上天游峰,饱览了的无限风光,遇到了一位乐观开朗、工作负责的扫路老人。
4、学生填后,齐读。
(这一步的设计很有创造性。不仅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感情变化,而且理解了课文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总结全文。
作者游览了武夷山,不仅登上天游峰,饱览了的无限风光,而且遇到了一位乐观开朗、工作负责的扫路老人。他心里是多么高兴啊!于是他禁不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了下来,告诉大家。如果你在生活中也遇到了这样一个人,你会怎么做?
怎么把一个人写好呢?可以像作者那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等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在描写的过程中,要学习抒发感情的方法,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老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要是30年后,他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然后写下来。
年过七旬 乐观开朗
13、天游峰的扫路人 每天扫上扫下 工作负责
30年后…… 自信豁达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乐观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板书课题(课题中“峰、人、”两个字用红笔写,且写得很大)
二、引导质疑:
师:看到老师写的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把“峰”和“人”写得那么大?“峰”和“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三、自读感悟:
1、多媒体显示学习要求:
(1)仔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划下自己认为能回答上面问题的句段。
(2)读一读划的句段,想一想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3)与周围的同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4)读好所划的句段。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
四、班内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1、自由汇报读书体会:
关于峰: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端掉似的。”
——天游峰高、险。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山高而险、石阶多、上去不容易。
(边谈体会边练习感情朗读)
关于人:
·“……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她穿一套褪色的衣服……”
·“……为我沏了一杯浓茶……”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他皮肤黝黑,淡淡的眉毛下……炯炯有神。”
·“……悠然地说‘……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老人健康、不怕累、能吃苦、开朗自信、豁达
(边谈体会边练习感情朗读。)
2、教师点拨(引导深入体会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多媒体显示描写山险而高的句子、描写游人的表现句子、老人说的话,让学生对比着读,谈一谈从中体会出什么。
(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到乐趣;乐观)
·练习感情朗读。
五、练笔。
多媒体显示练笔要求:
“30年后,作家章武又一次来到武夷山,看到那银丝一样的阶梯……”
根据上面文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天游峰的扫路人》 篇五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好!见到你们非常高兴。初次见面,首先作一下自我介绍:我姓曹,与你们学校那位美丽智慧的玉兰老师同姓,你们可以称呼我——
生:曹老师。
师:真聪明。平时我喜欢读书和旅游。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能告诉我,你去过哪些地方?并简单地谈谈所去地方给你的印象?
生谈。
师:看来,大家去过的地方还挺多的。我相信当你踏上旅程,你收获的绝不会仅仅是风景。
师: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许多名山大川,其秀丽的景色常常使游客们流连忘返。然而,有这么一位游客,当他游览完武夷山的“天游峰”(板书:天游峰)后,给他印象最深的倒不是那迷人的风光,而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扫路人”(板书:“扫路人”)。这究竟是为何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那位游客所写的(板书:“的”)文章——天游峰的扫路人。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生:天游峰高不高?
生:天游峰在哪里?
生: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去天游峰扫路?
生:作者与扫路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
师:同学们想了解的可真多,其实把你们的问题概括一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天游峰怎样?二是扫路人怎样?
师:通过预习,你已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天游峰在武夷山。
生:我知道天游峰很高,有900多级石阶,一上一下有1800级石阶。
生:我知道扫路人是一位老人。他每天都要打扫等天游峰的石阶,很辛苦。
生:我知道作者还与老人交上了朋友。
……
师:大家预习的收获可真不小。学习是个不断探索,不断登攀的过程,想继续前进吗?
生:想。
师:就让我们一路同行。首先要把书读好。下面请各小组组长负责在组内检查课文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可以开火车读,也可以齐读,开始。
生读,师巡视,(板书:褪色 打量)
师:指“褪色”,这两个词语怎么读?
生读“tuì shǎi”。
师:你是怎么知道它的读音的。
生:我查了字典。
师:看来你非常会学习。这个词约定俗成,读“tuì shǎi”。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读。
师为“打量”正音,“dǎ liang”。
师:课文读好了。下面我们就要增加难度,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那好,请你们静心默读课文,记下本课中你最大的疑问,在感受深的地方可以用笔写一写。
生默读,师巡视。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最大的疑问是什么?
生1:请大家看文章第4自然段,为什么一杯茶就能沟通我们俩的心灵?
师:这个问题谁能解决?
生2:茶很热,很香,从中可以感受到老人的热情和友善,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生1:我明白了。
生3:天游峰一上一下1800多级石阶,老人为什么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回答“不累,不累”呢?
师:我听出来了,你的疑问是 “扫路人到底累不累?”(板书:累?)
生4:为什么说“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
生5:因为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
生6:这句话也说明天游峰很重要,是武夷山的象征。
师:谁来说说,没到过哪里,就不算到过中国?
生:没到过北京,就不能算到过中国。
师:没到过哪里,就不能算到过无锡?
生:没鼋头渚,就不能算到过无锡。
师点头。
生:老人七十多岁了,为什么不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却每天扫天游峰,他不累吗?
师:我感觉到了你对老人的关心,(指着板书 “累?”)扫路人到底累不累呢?看来这个问题值得好好研究一下。
生:文章最后说老人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我有点不明白:笑声笑过了就应该消失了,课文中怎么说笑声能跟着“我”走呢?
师:(板书:笑?)真是耐人寻味的笑。
生:文中第7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师:我想你一定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找到答案的。
生:老人已经70多岁了,作者说30年后再去看老人,老人自己说30年后还请作者喝茶。你们觉得可能吗?
师:你对老人能不能活到100岁(板书:100?)表示疑惑,是吗?
生:(点头)是的。
师: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举手。
师:下面请各组长组织,试着在小组内解决黑板上3个问题。解决不了,也不要着急,待会提交全班探讨。请组长的同桌对讨论的情况作简单记录。组内其他同学做发言的准备。
小组进行讨论。师巡视。
师: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我们的智慧在这里碰撞吧。哪一组先来汇报自己小组问题解决的进展情况?
师:请你们组。其他组注意倾听,等他们小组发言完了,你们可以进行补充,也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
生:我们小组觉得扫路人日子过得很悠闲。
师: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读第6自然段(感觉一般)。
师:既然是悠闲,你能把这种悠闲传达出来吗?
生再悠闲地读。一起读。
生:我们小组觉得老人工作很累,但是他自己却不觉得累。
师:你们是保持中立的看法——老人既累又不累。那请你说说理由,累体现在哪里?不累又体现在哪里?
六年级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中的主要词语。
3、品读具体语言材料,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的生活态度,并从中受到启迪。
4、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神情、外貌等的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写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的语言、神情等,领会课文蕴涵的哲理。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神情、外貌等的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谈话:
1、单刀直入,揭示课题。
2、朗读课题,引发思考:
(1)了解“天游峰”(借助课文内容或课外资料)
(2)师生对话,引发讨论:天游峰的扫路人与别的扫路人有什么不同之处?
二、初读,感受:
1、自由放声读课文,思考上述思考题。
2、检查读课文:把你认为能体会到不同之处的语段读给大家听。
三、精读,感悟:
1、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边读边深入思考,并把自己的体会作个批注。
2、交流感悟,适时深化体验,朗读语句。
教师预设:
服务地点 武夷山天游峰又高又险
见面方式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穿着 朴素
生活态度 不是苦劳动,而是赏风景。对山有真感情
服务方式 劳动量大,认真细致
外貌 精神,慈善
年龄 70高龄(人生七十古来稀)
语气神情 悠然自在,乐观开朗
生活环境 优美舒适,人山一体
茶 充满人性,沟通心灵
3、你想对这位扫路人说什么?
作者这样说了吗?他是怎么说的?
四、总结,作业:
1、总结课文内容,领会写作特色:
景物与人物相结合
结尾含蓄,意义深远
通过描写语言、神情等表现人物
2、作业:抄写生字词;阅读《挑山工》。
第二课时
一、阅读,比较:
1、自主阅读《挑山工》。
2、比较: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相似)之处?
教师预设:写旅游途中的一个人,反映一个深刻的哲理
写人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情等
揭示文章中心含蓄,令人回味
把景物与人物结合起来,利用环境烘托人物
3、总结:通过比较,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二、积累,练笔:
1、摘录两篇文章中你欣赏的词句,多读几遍,背诵。
2、小练笔:生活中很多不被人注意的小事往往蕴涵着深刻的道理。你有这样的小事吗?如果有,写成一篇短文,和大家交流。
课本剧《天游峰的扫路人》 篇七
课本剧《天游峰的扫路人》
时间:季的某一天傍晚
地点:天游峰山脚下
人物: “我”,(即文章的作者)
扫路人,看起来60多岁,精瘦,面色黝黑。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
动鞋。
幕景: 幕布为巍巍天游峰,高耸入云,石梯一线,自山巅曲垂而下。山脚下,竹木葱茏,一派蓬勃
。一屋一桌,居于台中。
[幕启,幕后响起潺潺溪水声……“我”背挎旅行包,自舞台一侧拾阶而下。]
“我” (得意地,向观众,指幕景):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您看,这天游峰—
—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
能断掉似的。嘿!今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线上了峰顶,真是一览众山小,风光无限好啊!(手搭凉
棚,看看天)这不,从山上下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夕阳无限好哇,趁着游兴未尽,我何不踏着暮
色,沿着这小溪散散步呢?(随口哼着小曲,作自由散步壮。此时幕后响起“哗——哗——”的颇有
节奏的扫地声,扫路人由舞台另一侧扫路而上。)
“我”: (倾听,自言自语)什么声音?“哗——哗—— 哗——哗——”的?(“我”循声而进,
迎上扫路人,上下打量对方)天这么晚了,您老人家这是在干什么?
扫路人:(哈哈大笑)我是这游览区的扫路人啊,这登天游峰的石阶每天都是我负责给打扫干净的呀
。(打量“我”)你是刚从山上下来的吧,来来来,进我的小屋歇歇脚吧。(让“我”进屋,落坐)
扫路人:(沏茶)来,尝一尝用咱们雪花泉的水沏的浓茶!
“我”: (品茶)啧,又热又香!喝到肚里暖融融的!老人家,太谢谢您啦!如今的游客多,您老工
作挺累吧?
扫路人:(很轻松的)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
水看一程。挺自在悠闲的。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自言自语地)这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
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这层层叠叠的石阶,游客们常常都会气喘吁吁,大汉淋漓,甚至有
人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黑黑瘦瘦的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不禁倒抽一口气,由衷地竖起大拇指)老人家,您可真了不起呀!
扫路人:哪里哪里,习惯成自然吗。
“我”:(打量老人)您老有六十岁了吧?
扫路人:(摇了摇头,伸出七个指头)七十喽,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
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
“我”:(起身,紧紧握住老人家的双手)我该回住地了。老人家,30年以后,我再来看您!
扫路人:好哇!30年以后,我照样请您喝茶!哈哈哈哈!(朗声大笑)
“我”:(退场,挥手)老人家,再见!
扫路人:(挥手)再见,别望了,30年以后,我照样请您喝茶!30年以后,我照样请您喝茶!(定格
)
[幕在老人的呼喊中徐落]
天 游 峰 的 扫 路 人 篇八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文中主要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文中的图以及文字投影。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文中主要词语的意思。
3、学习课文一、二两小节。
教学过程 :
一:揭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游览著名的风景区--武夷山,去欣赏那天游峰的险峻,在途中我们还会认识以为老人呢?
板书 13
二: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在不理解的词语上做好标记。
3、把课文读通顺。
4、交流。(1)字词的音形。(2)抽读纠音。
5、读书质疑解疑。
三:学习第一段。
1、读第一小节,读了第一小结你知道了什么?
2、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奇峰?你知道吗?请你用笔把有关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
3、用"天游峰( )"这样的句式介绍你了解的天游峰。
4、你能把天游峰那陡峭的美读出来吗?
5、指导朗读。
四:作业 。
1、抄写生字词。
2、继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师生共同回顾第一段的内容。
过渡:就是这样一座险峰,一位老人每天清扫着九百多级台阶,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二:学习重点段。
1、轻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在文中画出描写人物外貌的、语言、行为的语句。
2、分小组学习画出的句子,体会: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为什么?
(1)"不累,不累,我每天……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从这里了解老人与山的感情之深。
(2)"按说,我早该退休了。……我能舍得走吗?"表现了老人对自己美好生活的描绘中,可见他愿与大山终身为伴。
(3)"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表现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以及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
3、学生边汇报,师相机点拨并指导朗读。
三:作业 。
1、摘抄你欣赏的词语。
2、摘抄有关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
3、请将这位老人介绍给你的父母。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继续朗读课文。
2、仿照课文写一个身边的人。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同学们,天游峰扫路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二:朗读课文。
1、可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可小组合作分角色读。
三:仿写。
1、学习课文的写法。
2、课文中是怎样刻画老人的?
3、读一读,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品质?
4、开展"班级人物素描"活动。
5、写一写。
6、猜一猜。
四:作业 。
选择你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他的外貌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词语写一段话。
六年级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感悟作者对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敬佩之情。
2、读写结合,迁移训练,指导学生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课文第3节至第12节的内容,如何指导学生很好地朗读,并体会作者内心的敬佩之情。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完成“写”的迁移训练。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
从“天游峰”入手,抓住一个“险”字指导学生朗读。
二、分析课文。
由“峰”到“人”,在朗读训练中完成对天游峰扫路人的清晰认识,体会作者内心的敬佩之情。
1、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这个扫路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2、抓住作者对人物外貌的两次描写,在比较中,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
⑴学生读两次外貌描写。
⑵启发提问:从这两次外貌描写上,你觉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⑶思考:两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不同?
⑷是什么原因让作者“仔细”打量这个扫路人的?
⑸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
①读出“轻轻松松、自在悠闲”的语气。
②抓住“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在朗读中感悟作者对扫路人的佩服。
3、指导读好第10节,深化对扫路人的认识。
通过反复读书,感悟“悠然”的含义。并在读、悟后,认识到作者对扫路人的敬佩。
4、齐读11、12节。
三、读写结合,迁移训练。
回到住地的作者,对偶然相遇的扫路老人念念不忘,他会在心里叨念些什么呢?
1、相互议一议。
2、个别发言、交流。
3、写写。
天 游 峰 的 扫 路 人 篇十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这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但是,我班学生对天游峰险峻的特点没有形象的了解,对扫路人的艰辛也没有切身体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中“我”的感受学生不难理解,而我为什么对一个扫路人如此敬重,这样的一位扫路人能否触动学生的心灵世界,是教学的难点。没有学生于文本之间的真实对话过程,这是很难实现的目标。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与文本语言进行沟通、对话是教学中必须注意的。
基于以上对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我初步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文语言优美,特别是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十分细腻,通过对人物描写的体会,既可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鲜活形象。又可借助这个平台,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因此将他们拟定为教学重点。
老人的三次话语,蕴含着人生哲理,需要仔细品味,故将其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下面我将结合本课的教法和学法具体说说教学流程。
第一步:与课题对话,阅读预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过程。然而问题是由学生提出还是老师提出,效果大不一样。学生学会了主动“问”,也就意味着主动思想的开始。)
1、首先板题,(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2、请同学们读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又产生了那些问题?(在与课题对话时,学生会产生诸多问题,如,天游峰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这位扫路人是谁?他是个怎样的人?)
3、提取“他是个怎样的人呢?”作为主线展开教学。
第二步:与文本对话,突出教学重点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以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理念,在这个步骤中采用设置悬念,也就是存疑教学方式进行文本感悟的教法,选取边读边悟、合作探究的学法组织教学活动。)
1、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几次描写了扫路人的外貌?
2、指名读两处外貌描写,边听边思考:这两处外貌描写有何异同?
相同: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人物
第一次:着重于衣着描写(粗线条)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
第二次:着重于脸部刻画(细描)
“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适当总结出描写人物的方法】
3、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打量这位老人呢?【此处存疑】
第三步: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它的险
1、让我们先来看啊看那老人工作的地方,欣赏武夷山美景(视频、图片)
2、学生介绍武夷山、天游峰
3、老师补充介绍天游峰,(点击课件)出示内容:天游峰位于六曲溪北,海拔为410米,号称武夷第一胜景,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现之时,登峰巅,望云海,犹如大海的波涛,,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登上天游的一览亭,武夷山水尽收眼底。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故第一也。”
4、文中又是怎么介绍天游峰的呢?找出来自由选择读法读一读,说说感受。
(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篇文章体会一样,朗读的方式也有差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来读,并给予鼓励、点拨、引导,既尊重了学生“想怎么读”,又发挥了主导的“该怎么读”的作用)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抓住文中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关键的词语,“银丝,抛,飘飘悠悠……”感受天游峰美、高、险。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山高而险、石阶多、上去不容易。体会衬托出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
3、通过朗读体会天游峰的险,板书:险
4、天游峰真是一座险峰啊!所以人们这样说: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引读第一自然段)
第四步:与人物对话,对比游人与扫路人
1、这样一座险峰,要攀上山顶难不难?登山时,游人的表现如何?指名读第7节,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板书:气喘吁吁学生做动作解释:气喘吁吁
2、老人扫天游峰时,又是怎样的呢?生答板书:轻松悠闲
3、分角色读对话: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4、这么高这么陡的山,老人为什么不觉得累?齐读老人的话。(朗读感悟老人并没有把扫路当作任务,而是当做一种消遣,一种锻炼,一种享受。发自内心的话语,没有半点虚假,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
5、这样一位老人,让文中的“我”吃惊不小,所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于是,我借着淡淡的星光,仔细打量了他:(引读:老人外貌)
6、现在,同学们一定知道了“我”为什么要仔细打量老人?
(由于问题一步步深入,通过游人和扫路人的不同状态,揭示出:“我”为什么要仔细打量老人?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问题的答案水到渠成】
第五步:与扫路人对话,突破教学难点
7、老人还有更值得敬佩的呢?默读9-12自然段
8、讨论:
七十岁了,还舍不得离开
不离开意味着,每天上下一千八百台阶,从下扫到上,再从上扫倒下不离开就是——人与山的感情深,乐在其中,是热爱自己的工作,是对这简朴生活的满足、得意。
可见老人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种生活,让我们一起读好老人的这句话:
“……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注意反问语气)
10、老人这种对生活的乐观豁达深深感动了我,所以说:
(引读):我紧紧抓住他的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11、谁能将这句话说的更明白一些?
就是说:“您一定能活到100岁。”这是作者对老人的(深深祝福)。
12、老人如何回答?一起说:“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
理解:我一定能活到100岁。
体会:对未来充满自信
板书:充满自信
13 说罢,老人朗声大笑,谁能朗声大笑一次?指名朗声大笑,从笑声中你体会到什么?
老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豁达开朗、充满自信的生活态度感动了我们,多么值得敬佩的老人啊!板书:豁达开朗
第六步、读写结合,真情告白
1、正因为老人有这种乐观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上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工作,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的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我回到驻地摊开笔记本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是作者愿意写写自己的想法吗。交流。
(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课文的重要目的之一,运用知识的迁移原理,将读写有效结合,从模仿渐入,使学生一步一步习得言语表达的经验。)
板书设计: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游人————险————老人
气喘吁吁 轻松悠闲
充满自信
豁达开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10篇《《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资料》,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