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优秀6篇)
幸福不在知识之中,而在对知识的获取之中!在永远的获取中,我们永远被赐福;无所不知则是魔鬼的诅咒。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6篇《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篇一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邓小平)★★
1、提出: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目的),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指的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完成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 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二、 实践——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据:1984中英联合声明) ★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依据:1987中萄联合声明)
2、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 出了重要的一步。★
3、回归原因: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提升(根本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4、港澳回归的启示:国力强盛是外交的后盾,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单元: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 篇二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2、1966年我国核导弹试验成功。
3、1967年,我国又成功地爆炸了一颗氢弹。
4、1970年4月,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5、2003年10月,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环绕地球14周后,在蒙古安全落地。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第三个完全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6、1973年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东方魔稻”的粘型杂交水稻,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7、1986年3月,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的建议下,我国提出了“863计划”
8、1986年我国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0年我国基本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的策略。
9、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为景山学校的题词
10、1989年10月,我国实施“希望工程”。
11、1977年冬,恢复了在废除的高考制度。
12、1999年,我国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3、1956年,我国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14、“双百”方针的成果:《林海雪原》、《红岩》、《青春之歌》、《创业史》、《红旗谱》、《将军三步曲》、《雷锋之歌》。
15、1995年,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促进了群众的体育活动。
16、1956年,举重运动员陈镜开打破最轻级双手挺举世界纪录,是我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人。
17、1959年,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容国团夺得男子单打冠军,是我国第一个世界冠军。
18、1981—1986年,中国女排发扬“团结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成为了世界第一支取的“五连冠”的女子排球队。
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篇三
1、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①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和马祖,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②1987 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38年隔绝状态被打破;③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④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内容: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⑤ 2005年,胡连会(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⑥2015年,习马会(习近平会见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是建国后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
3、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现状: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加强。2008年11月,两岸海峡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邮政合作。
4、启示: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考点整理15-21课 篇四
第15课 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①新中国建国的第一年我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的外交政策。
3、时间: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
2、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3、性质: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者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4、内容: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问题。
5、“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2、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过程:
(1)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
(2)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3)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三、中日建立
1972年,日本着国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四、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
1、原因: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时间:2001年10月21日
3、地点:上海
4、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5、内容:①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亚太经合组织政策框架等问题;②通过了《上海共识》。③会议结束时,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
6、意义: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7、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上的三件大事。
(1)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8、简述建国以来新中国在外交工作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①新中国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③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④中美建交,结束了两国20多年的对峙,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⑤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⑥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国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研制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爆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3、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飞行员是杨利伟。
4、1973年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1、1986年3月,我国四位科学家为了发展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非常重视并做了批示,此项计划被称为“863计划”。经过半年的论证,形成了《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第八个领域。
2、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中国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这种说法已经通过计算机网络变成了现实。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说的。
第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增加经费投入,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2、新中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20世纪90年代,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教育部启动了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若干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重要方面军。
3、“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说的。
第20课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新的时代。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出现了很多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特征,弘扬民族道德精神的成功之作;艺术也发展迅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毛泽东提出“健康第一”的要求。体育课所列为学校重点课程。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3、我国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从乒乓球队开始,中国的运动员走出国门;从射击运动起,中国运动员夺得第一枚奥运会金牌,运动员是许海峰;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2001年7月13日,中国申奥成功,将于2008年在北京举办第29届运会。
第21课 人们社会方式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逐步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鼓励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3、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在就业工作普遍得到了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最引人注目的与大多数城镇居民密切相关的医疗保险制度也迈出了步伐。
4、结合史实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或者简述建国以来新中国在外交工作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并指出其主要原因。
国际地位的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建国的第一年,就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20世纪70年代,中国同美国。日本关系实现正常化;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2001年,中国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中国国力的不断提高。
5、建国以来,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请结合所学知识,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体育、生活方式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⑴科技: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等。
⑵教育: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等。
⑶文学艺术: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出现。影视艺术的发展等。
⑷体育: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等。
⑸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的变迁。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看了“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考点整理”的人还看了: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五
一、海峡两岸的交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①建国初期:(1949-1954年)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1955年后)
③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④1995年初,提出的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内容: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海峡两岸的交往:①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②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基会;1991年中国大陆成立了海协会。)③1993年两会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由此,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④两岸人员的往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
用史实论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三国时东吴孙权派卫温出访夷洲,(夷洲就是现在的台湾);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清朝,郑成功成功抗击荷兰收复台湾,清朝康熙帝时,统一台湾,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甲午战后,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大陆与台湾在度分离。
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潮流,台湾在祖国的怀抱里更加繁荣;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分裂祖国活动注定要失败。
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或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我国政府)继续推动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台湾当局)顺应历史潮流,彻底放弃“台独”主张;(青少年)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坚决同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强大作贡献。
台湾回归宣传语: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关系一家亲。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美关系处于敌视对峙状态。
我国的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进一步完善:1954年,周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并与这两国总理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影响(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万隆会议(又称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时间:1955年 地点:印尼万隆 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内容: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结果: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导”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意义:万隆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这种精被称为“万隆精神”)
“求同存异”:“同”指亚非国家都有反对殖民主义和谋求发展的共同点;“异”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社会国家意识形态不同)。
三、外交事业的发展(1970年到现在)
中美关系的发展:由对抗(1949-1970)到开始走向正常化(1970-1979)
背景(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中美正常化的三步走:——“乒乓外交”或“小球推动大球”机会
①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②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并发表《中美建交公报》在公报中称“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意义:中美两国结束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长期阻碍中美改善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
对中美关系的认识:1979年后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中美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中美友好有利于世界稳定与和平。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亚非国家的支持
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中国对国际事务的作用和影响。
中日关系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以上两点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美国企图在国际社会孤立排斥中国的政策失败。
新时期外交成就——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或2001年上海APEC会议
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中国于1991年加入APEC组织)
特点: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课 钢铁长城 篇六
1、海军 :①新中国成产前,第一支海军建立(华东军区海军)★。② 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了导弹驱逐舰;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并于1974年装备我国海军。 ③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交接入列。★
2、空军:①1949年11月,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刚诞生就面临抗美援朝的考验(蒋道平)②1956年自行仿制歼5型歼击机,开始走上国产化道路★。
3、导弹部队的发展:①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任务;②组建: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称第二炮兵)★;③2015年,第二炮兵更名为火箭军。★
二、新时代强军之路
1、2014古田会议,强调加强军队政治建设,为新时代强军提供保证。2、2016成立五大战区:即东、西、南、北、中部战区。3、五大军种: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4、中国国防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以上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提供的6篇《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